近日读书,所读内容无外乎时间、生命、意义的思考,作者较生动的描述关于这些主题的写作,那么关于写作是什么?到底想要表达的什么?我想唯有此篇才能说明一二。因此想来分享一下,共同来认知一下写作。
01
一八六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托尔斯泰几乎通宵失眠,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明天他就要向索菲亚求婚了。他非常爱这个比他小十六岁,年方十八的姑娘,觉得即将来临的幸福简直难以置信,因此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求婚很顺利,可是,就在求婚被接受的当天,他想到的是:“我不能为自己一个人写日记了。我觉得,我相信,不久我就不再会有属于一个人的秘密,而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将看我写的一切。”
当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时,他显然不是为有人将分享他的秘密而感到甜蜜,而是为他不再能独享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而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种不安在九个月后完全得到了证实,清晰成了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悔恨,我自己喜欢并且了解的我,那个时候整个叫我高兴也叫我害怕的我,如今在哪里?我成了一个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人。自从我娶了我所爱的女人以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薄子里写的几乎全是谎言——虚伪。一想到她此刻就在我身后看我写东西,就减少了,破坏了我的真实性。
02
托尔斯泰并非不愿对他所爱的人讲真话。但是,面对他人的真实是一回事,面对自己的真实是另一回事,前者不能代替后者,作为一个珍惜内心生活的人,他从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把记事本,备忘录之类和日记混为一谈的话,就应该承认,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约会,是绝不容许有他人在场的。如果写日记时知道所写的内容将被另一个人看到,那么,这个读者的无形在场便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写作者的心态,使他有意无意地用这个读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写下的东西。结果,日记不再成为日记,与上帝的密谈蜕变为向他人的倾诉和表白,社会关系无耻地占领了个人的最后一个精神密室。当一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包括在写日记时,面对的始终是他人,不复能够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不管他在家庭,社会和一切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诚实的人,他仍然失去了最根本的真实,即面对自己的真实。
因此,无法只为自己写日记,这一境况成了托尔斯泰婚后生活中的一个持久的病痛。三十四年后,他还在日记中无比沉痛地写道:我过去不为别人写日记时有过的那种宗教感情,现在都没有了,一想到有人看过我的日记而且今后还会有人看,那种感情就被破坏了。而那种感情是宝贵的,在生活中帮助过我。
这里的宗教感情是指一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正像他在生命最后一年给索菲亚的一封信所说:“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该对它有任何要求。”在世间一切秘密中,唯此种秘密最为神圣,别种秘密的被揭露往往提供事情的真相,而此种秘密的受侵犯却会扼杀灵魂的真实。
可是,托尔斯泰仍然坚持写日记,直到生命的最后日子,而且在我看来,他在日记中仍然是非常真实的,比我所读到过的任何作家日记都真实。他把他不能真实地写日记的苦恼毫不隐讳地诉诸笔端,也证明了他的真实。真实是他的灵魂的本色,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放弃,他自己也不能。
一九一零年的一个深秋之夜,离那个为求婚而幸福得睡不着的秋夜快半个世纪了,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这是又一个不眠之夜。这天深夜,这位八十二岁的老翁悄悄起床,离家出走,十天后病死在一个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车站上。
是谁让这位老翁离家出走?当灵魂不能得以安放的时候,他成了为私人写作的烈士,也许在写作的长河中,总会为灵魂自由献身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