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作者:刘徽,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教学变革研究、课程理论与程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
作者在对大概念进行理论廓清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四个维度对大概念教学进行架构,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解释。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大概念的理论阐述,分析时代转型背景下为什么要关注素养导向的教学,并引出素养导向的本质特征。后面四章从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素,即目标、评价、结构和方法来具体勾勒大概念实践框架,提供了一般的设计思路:首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理解的标准与措施,接着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最后附录中给出大概念视角下完整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它指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素养目标是一种行动模型,由多种成分构成。而大概念是素养目标的内核,它就像鸡蛋里的蛋黄,尽管需要蛋白的支撑,但蛋黄的内涵是最丰富的。没有大概念的素养目标是空洞的,只有理解了大概念,我们才能正确行动。”
精华摘抄
1.什么是大概念?
“大概念”是将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的锚点,是指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具有生活价值。理解大概念有助于达成高通路迁移,形成具体与抽象交错的复杂认知结构,不仅可以打通跨学段、跨学科的学习,而且能解决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阻隔的问题。
2.怎样形成大概念?
大概念是超越具体的抽象,很多人把重点放在了大概念的抽象特性上,甚至认为,既然大概念那么重要,直接让学生把大概念背出就是了,这是对大概念特性的误解。《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提到,专家思维是以大概念来组织的,但同时也指出“专家的知识常常镶嵌在应用的情境之中”。
也就是说,专家的知识既是抽象的,也是鲜活的,抽象指的是它有大概念的支持,鲜活指的是它既来自于具体情境,又能返回到具体情境中被应用。换言之,大概念的生成是“具体→抽象→具体”的循环过程,这其实也就是高通路迁移的路径。
3.大概念统摄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通常会因为有不同的学习机制而被视为两大类别,但在埃里克森看来,两者最后都能统一到“概念”,从而打破了它们之间的绝对界限。她提出的“三维”模式则用概念性知识(理解)把事实性知识(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模式。三维模式用"KUD"来明确目标,即知道(know)、理解(understand)、做(do)。其中,知道的是“事实”,做的是“技能”,而理解的是“概念”,而"KUD"的核心是"U",只有“理解”了,才能“知道”和“做”。
4.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相结合
威金斯所说的“逆向”是指首先要明确预期学习结果,他将预期学习结果分为三层,即学会迁移(学生能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理解意义(学生将会理解……)和掌握知能(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是……和学生该形成的技能是……)。其中,理解意义所指向的就是大概念。
因此,目标设计就是要定位预期学习结果,这就需要运用马歇尔(Marschall,C.)所说的两种思维方式,即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宏观思维是指“向上”的思考,即能立足于“生活价值”来构想单元目标。
5.大概念单元整体教学的评价设计
评价设计:学习性评价、学习的评价和学习式评价
威金斯的逆向设计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将“评价设计”这一步骤提前,紧随“目标设计”之后,他倡导“像评估员一样思考”。评价使目标的具体化,从而保证目标更好地实现。
大概念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能自主地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与此相对应,斯特恩提出三种评价方式,即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目的是为学习的推进收集证据;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目的是对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学习式评价(assessment as learning),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如果对这三种评价方式进行分类,会发现前两种是“对学习进行评价”,而后一种则是“对评价进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