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口罩”这一全民沸点的热度随着疫情大体好转而有所回落之后,“网课”的讨论度蹭蹭直上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可见医疗教育话题在当下日常生活中的比重。每个家庭都与之息息相关,而这两个行业相较于大众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在这段特殊时期,“网课”应运而生一下子被推到热议前台,其实并不意外。
笔者觉得在这沸沸扬扬之中,实质上是大众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固然几乎所有人都亲身经历过基础教育,可由于近40年国家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累积,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教育也是种服务,也是次消费”等类似观点近年来也是甚嚣尘上,当然不少围绕基础教育衍生的课外辅导,远程教育等似乎给持有上述观点的人以很大的支撑。
如今防控大局为重,基础教育停摆,“网课”不得已成为当下唯一基础教育途径之后,广大家长的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其实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盖棺定论。不过既然已经说到这里,笔者不妨用一个身边例子加以简单剖析,来供大家参照讨论。去早餐店买包子,咱们出钱消费,商家出物服务,这是典型的消费与服务,毋庸置疑。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看基础教育与买包子的一些区别:
首先,我们对买包子这一消费行为有着清晰具体的目的:菜包肉包,一个十个......几乎在消费的同时便能享受相应的服务;而基础教育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显然比较笼统,并且没有一所中小学可以保证你的孩子将来一定北大清华,可这学,还得上。
其次,买包子这一消费行为中,消费者消费获得包子时还包含一层隐形的消费:对包子品质的评判。比如发现肉包子馅少了后直接跟商家说,商家需要解释或进行改进。而基础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来自各个家庭的,而学业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又大致相同。所以对学生学业的评判权显然并不主要在家长手中,家长反而应该根据学校做出的评判加以配合。
再次,上一条提到的评判权,如果消费者认定商家的包子品质不佳或者服务不周,下一次买包子的消费切换成本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换一家包子店或者改去吃面等等。高考毕业后确实有不少出国留学的,不过在目前以学区划定学习的小学初中阶段,转学还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家长们肯定有着深切体会。
最后回到“网课”这个议题。笔者想到这一春节由于“禁足”,不少人在闲暇之余也尝试了蒸包子之类,而且从晒出来的情况来看也还不错。但是一解禁复工之后,貌似周边的包子铺并没有增多。因为包子的原料并不难买,工艺也不复杂,难在做包子师傅在大批量制作下的效率和坚持。“网课”也是同理,在有着网络优质课程支持,任课老师全程作业辅导,学校及班主任不时督促等的合力之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率还是不能与在课堂里同日而语。可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并非虚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件至关重要的事,也是一件专业的事。或许微信文章抖音视频里各种有关基础教育的观点看法让一些家长有点动摇,但经历这次“网课”洗礼之后,相信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点能从奉献精神的歌颂转向专业能力的肯定。当然,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学生能如往日般在课堂学习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