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JsBridge设计和规范
版 本 历 史
版本 | 责任人 | 日期 | 备注 |
---|---|---|---|
V1.0 | 曾维铭 | 2017-07-04 | 创建文档 |
1. 前言
混合开发最大的优势,在于页面的热更新。而混合开发的难点,在于Native与前调的交互,以及兼容性问题。
JsBridge的目标,就是要屏蔽差异和封装逻辑,让前端、IOS和Android有一套统一的可交互的规范。
在PhiHome项目里,我们计划把所有设备相关的控制页做成H5,Native相当一个容器,提供必要的支撑,以减少App主体的升级迭代,同时又能保持设备模块的更新能力。
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JsBridge整体设计,Native调前端,前端调Native,API,待讨论的问题。
2. JsBridge整体设计
Native和前端交互,分两个方面:Native调前端的方法,前端调Native的方法。
由于前者比较简单,因此JsBridge主要是为后者服务,即前端调Native。
JsBridge的核心思想,在于消息的传递。前端通过传递一段有意义的消息给Native,IOS和Android各自解析这段消息,然后得出需要调用的方法,调用完成之后,再将结果回调给前端。
因此,只要统一好消息的规范,屏蔽好差异,真正应用时,前端完全不需要关心IOS和Android的差异,只需要把必要的信息传递给Native,接下来就是IOS和Android各自实现的事情。但是,在向前调回调结果时,IOS和Android又有统一的规范。
[站外图片上传中...(image-769e1c-1533530100948)]
3. Native调前端
先说Native调前端,流程比较简单。
对于前端,只要把相应的JS方法写好即可,然后告知Android和IOS方法名和所需参数,Native端能直接调用JS的方法。
假设前端有一个alert(msg)方法,Android可以这样调用webView.loadUrl("javascript:alert('hello')"),而IOS也同样有自己的调用API。
4. 前端调Native
前端调原生的方法,是JsBridge最重要的部分。正如前面所述,前端调Native核心在于消息的传递。
按现在封装好的JSBridge,传递消息给IOS和Android走的是两套逻辑。但IOS和Android收到的都是同一条消息,这条消息包含了各种必要的信息,让Native端知道应该调哪个类里面的哪个方法。先来看消息的规范:
4.1 消息规范
标准协议:phihome://class/method?params
实例:phihome://common/switch?{"action":1}
这个协议有四个部分:phihome、class、method、params,每一个部分都是必需的,且整体格式不能改变,否则Native端会解析失败。
phihome:协议头,用于标记当前产品,整个项目基本上是唯一不变的。
class:类名。注意,这里的类名只是一个代号,因为IOS和Android在类的定义上是不一样的。但IOS和Android,可以在Native代码上,为这个代号映射一个具体的类。比如前端统一定义了一个"common"的类名,代表通用工具类。Android和IOS分别为common这个类名映射一个实体类。
method:具体的方法名。IOS和Android必须一致。
params:参数。params是一串JSON数据,把需要传递的参数都封装在里面。
4.2 消息传递机制
前端生成统一的消息后,通过不同的Api,向IOS和Android传递消息。
见以下JS代码:
var message = "phihome://" + clazz + "/" + method + "?" + params;
//传递消息给Android
if (PrivateMethod.isAndroid()) {
window.prompt(message,"");
}
//传递消息给IOS
if (PrivateMethod.isIos()) {
PrivateMethod.loadURL(message)
}
//该函数给IOS使用,相当于在H5页面的DOM结构下,增加一个0px不可见的iframe,同时把消息作为iframe的一个属性(src)传递过去。
loadURL: function (url) {
var iFrame;
iFrame = doc.createElement("iframe");
iFrame.setAttribute("src", url);
iFrame.setAttribute("style", "display:none;");
iFrame.setAttribute("height", "0px");
iFrame.setAttribute("width", "0px");
iFrame.setAttribute("frameborder", "0");
doc.body.appendChild(iFrame);
// 发起请求后这个iFrame就没用了,所以把它从dom上移除掉
iFrame.parentNode.removeChild(iFrame);
iFrame = null;
},
所以说,前端传递消息给IOS和Android,用的是两套逻辑,但传递的消息是一致的。
至于Android和IOS怎么拿到前端传递过来的消息,也是由各端自己实现。比如在Android上,是通过WebView的WebChromeClient下面的一个onJsPrompt的回调方法,来拿到完整的消息。
4.3 调用方式
-
解析:Native端拿到前端传递过来的消息后,首先会进行解析,拿到其中的类名和方法名,以及参数。
-
调用:通过解析拿到必要的参数后,就可以具体地调用某个方法。在Android端,是用过Java反射的方式进行调用的。
-
回调:从解析到完成调用的整个过程,如果Native端遇到任何异常,都会回调一个失败的结果给前端。如果方法执行成功,也会回调一个成功的结果给前端。回调必须带上必要的参数,让前端方便处理。
4.4 回调说明
Native端回调结果,本质是通过调用前调JS的一个方法(onComplete(result)),将结果传递给前端。其中result是一串Json格式的字符串。
Android和IOS回调的结果,必须有统一的格式规范,见以下两个示例(成功和失败):
{"error_code":0,"error_msg":"success","method":"getToken","result":{"refresh_token":"11111","token":"222222"}}
{"error_code":103,"error_msg":"method not found","method":"getToken","result":""}
所有的回调必须含以下4个字段:
error_code:错误码。0为成功,非0代表调用Native方法失败。
error_msg:对error_code的补充说明。
method:调用的方法名。
result:方法执行后的结果,result里面还可以包含一个JSON对象。
4.5 回调码表
err_code | 说明 |
---|---|
101 | 消息不合法(前端传递过来的消息为空或格式不对) |
102 | class找不到(找不到要调用的类) |
103 | method找不到(找不到要调用的方法) |
104 | 方法调用失败 |
105 | params不合法(即参数为空或格式不正确) |
5. API
Native(IOS和Android)应该提供统一的API,供前端调用,这些API可以分成以下几个类别:
5.1 原生功能API
- 调用原生的Toast、弹窗和加载动画等。
- 获取手机的设备信息和各种状态,如分辨率、型号、网络状态等。
- 控制状态栏的属性:颜色、标题、返回键、菜单键。
5.2 业务API
- Token的传递。
- 设备的控制。
- 网络请求(GET和POST)。
5.3 扩展API
- 调用原生相册或相机,选择照片或拍照后将图片压缩并回调给前端。
- DeepLink。
6 待讨论的问题
问题一:加载H5页面的方式
1. 把所有的H5、JS、CSS等文件打成zip包下载到本地
- 优点:离线有缓存,加载速度快,用户体验好。
- 缺点:保存和更新的逻辑比较复杂,如果没处理好可能会出问题。
2. 加载URL
- 优点:逻辑简单。
- 缺点:加载速度依赖于网络速度,没有访问过的网页就没有缓存。
问题二:前端的职责(网络请求)
1. 完全由前端自己处理。
- 优点:降低对Native的依赖,有利于设备业务的更新迭代。
- 缺点:前端工作量较大,同时接口的具体细节要暴露出来。
2. 完全由Native处理(Native将每一个接口,都封装成相应的方法,供前端调用)
- 优点:简单直接,避免向前端暴露接口的具体细节。
- 缺点:过于依赖Native端,业务变化可能还是会导致App必须升级,违背了混合开发的初衷。
3. Native端抽象出主要的方法,前端将请求和参数透传给Native(京东微联类似这种方式)
- 优点:只需要提供几个统一的方法,便能包含各种操作,比如控制设备(controlDevice),获取设备状态(getDevice)、定时(timming)等。
- 缺点:设计困难,可能还会牵扯到后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