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美国威尔·鲍温著的《不抱怨的世界》,据说是很多励志类书箱排行榜的第一名。已经很久不再看励志类的书了,感觉这种书让人看了热血沸腾,等新鲜劲过了,还是回归原样。但是该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最值得参考的地方--个人以为--就在于坚持21天不抱怨。其实这个方法也可以用在其它地方,只要你认为是应该坚持的,对于部分人来说,还是有用的。当然,坚持21天不抱怨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书中第27页引用了两个人的话,让笔者想起以前的一个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人,于是将这两句话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们会成为自己想象、思考的东西。”--哲学家厄尔·南丁格尔(Earl Nightingale)
“为什么我们就是命运的主人、灵魂的统帅呢?因为我们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孟塔培(Alfred A. Montapert)
做自己喜欢的人,起意是这样的。很多人心中都曾有过偶像,或者是奋斗的目标,或者是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年纪较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一些引人注目的场合,比如领奖台、演讲台、危机现场、辩论会、影视、赛场……最常见的想法是:如果我能那样博学(风度翩翩、能力出众、力挽狂澜……),该有多好;或者是,如果那个能言善辩(娴淑雅静、举止端庄、外语一流、体力超群……)的人是我,那就太棒了。
可是绝大多数人想过也就过去了,平时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睡懒觉、吃零食、玩游戏、看肥皂剧……从未想过别人光彩夺目的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汗水,这可以归属到第一类。剩下的人,大抵受到刺激或鼓舞,会奋发一段时间,朝着目标、偶像或者是心中理想的自我努力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坚持不到一周,又打了退堂鼓,回到原来的轨迹中。等到遇到别人出彩的时候再羡慕一下,仅此而已,这算是第二类。再下来的一小部分人,或许坚持得更久,可能有两周以上,甚至一个月,但是当中途有个意外因素--很可能是客观因素比如天气、停电、生病等--打断自己的坚持时,会偷个懒,那一天没有坚持下去,第二天再有个什么事(可能是急事,或者不得已的情况),甚至再给自己找个借口(由奢入俭难嘛),然后以前坚持的成果就付之东流,要么从此荒废,重归原点,要么隔段时间再从头开始,但是也往往无法坚持到底,这是第三类。或许只有1%的人(这个比例可能还是高估的),能从此坚持下去,即使中间有所中断,也能很快恢复到奋发进取的状态中,为不断提升自己而努力,这一部分人,最后都能有较大的事业或成就,比如学霸、外企高管、金融精英、技术达人……最次的也处于一般人的平均水准之上,成为别人的偶像、目标,这是第四类吧。
以上分类是笔者个人估算,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也算是个人的切身之痛吧。因为笔者是从第一类人逐渐有点进展到第二类人,目前也只是在三四类之间挣扎而已。想法的改变也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戏剧性的挫折或者变故,只是突然有一天,不想再对出色的“精英”羡慕嫉妒恨了,那是他们应得的,即便是所谓的“X二代”,人家的老子也是付出过的,可能连下一代的苦也吃了,所以现在遇到比自己牛的人,只会在自己身上找差距,找不足,就像现在网络上常见的一句话“最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勤奋”,如果别人的家庭出身比你好,智商比你高,还比你努力,那活该你只能草根下去。
回过头来想,做自己喜欢的人,现在还来得及,作为80后,希望至少活到60+,那么在剩下的30年里,不想再辜负目前还算健康的身体,不想辜负真心对自己好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了,哪怕30年后,在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能微笑地撒手人寰,而不是到了那时还痛恨自己的糊涂,最终死不瞑目--这样未免有点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