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的作文编排有一定的序列,可作为语文教师,我却没有认真去研读,以至于无法对教材进行如此编排做出合理的解释。
但十几年一线教学的经历和自己写作的经验让我发现:学生写作时套作现象还是比较明显,写真情实感的十分罕见,如果有,恐怕也不会轻易让老师们看到。至于这当中的原因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学校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未必是学生有心理意愿去写的;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机会太少,加上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以至于无法调动起内心的丰富感受,最后造成:遇到写作,如临大敌,举笔维艰。
面对这些问题,一线教师貌似能做的也十分有限,于是,他们反复地和学生强调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适当地做一些摘抄,如果偶有感触,也可以进行仿写或评鉴。
但我认为,除此之外,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还要有一定的规划。大多教师是依据教材进行作文教学,到了期末冲刺的阶段,又从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的确,教材是教学的标本、规章,审题、选材、立意也是写作的重中之重,但一线教师并不应该满足于此,因为写作非一日之功,教写作自然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为此,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但对读书笔记的指导十分有限,以至于很多学生流于形式:以摘抄为主,缺少个性的思考。有的教师频繁布置写作任务,有的学生刚荣升七年级,就被要求一周内完成两到三次写作任务。面对这样的写作安排,很多时候学生只能选择机械地去完成写作。
读书笔记也好,写作任务也罢,当然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那问题出在哪呢?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我们的写作主体--学生。在如此形势下,学生有意愿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吗?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又愿意做些什么?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引导学生想明白这一点,并指导他们努力去做写作的功课,学生的作文是能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下有所提升的。
所以,写作不应该只出现在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和写作任务里,还在语文课堂的读写训练里,更在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而语文教师的功力便是引导那些对生活有自己独特感悟的孩子,将自己的细腻心思流泻于笔端,激荡起少年心底怦然流动的心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