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我国的传统下,无论是男女,到了适当年龄就需要成家立室、结婚生子。纵观当下,却总有一类人迟迟不肯步入婚姻的殿堂里。她们被唤作“剩女。”
——写在前面
梁文道曾经在某个网站的访谈里表示过:“剩女”一词是对於女性的侮辱。
“剩女”这一类特殊的群体,作为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产物下的新名词,广义上是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据网络数据显示:北京的“剩女”已经达到55万,且这个保守数据还呈现上升的趋势。传统上认为:女人到了27岁这个坎儿就需要安顿下来,需要面临成家、生子,从而进入人生的一种新阶段。但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却衍生出超过27岁都不曾结婚的这一类群体。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具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可以在保持客观的角度来进行一种文化的解读。
当下的社会已经步入多元化,从前的盲婚哑嫁已经成为了历史,自主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并非像以前的那种说法:“男主外,女主内。”当女人开始意识到“独立”这种字眼的时候,侧面说明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女性开始明白而并非事事都依赖男人。事业上与生活上甚至是心理上的独立,使得一大部分的女性不肯过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若是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大抵如今很多人都不愿意的。
女性,自古以来,都是处于弱势的那一方。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也让越来越多的女人懂得了除了保持自强自立的心态,也懂得了追求一定的物质生活。在物质生活上,懂得一定的享受。
当到了适龄而迟迟不结婚的时候,都会被长辈唠叨说:“哎呀,你可不要太挑剔了呢……,什么时候我给你介绍个啊……或者说:“你选人家,人家也选你……,”诸如此类的话听到耳边都会磨出茧子。或是某些有固定对象的女性,总是被长辈催问什么时候登记的……,在长辈的心中,结婚生子是头等大事,乃是人生大事,假设自己的孩子结婚了,就了结了一桩心事。但不禁要发问下:结婚真的能够保证以后的幸福?那为何近年来的离婚率有上升的趋势呢?除了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心灵的磨合,若是这两者都达不到,盲目结婚的话,后果总是不堪设想的。
结婚并不是去街市场买菜,随便买都能够成为一顿饭菜。在现代社会,当适龄的孩子迟迟不肯结婚的时候,长辈总是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嫁不出去或是娶不到媳妇,尽管这是人生常态,但也并非是强迫。就如我们常常挂在嘴巴的“幸福感”一样,每一个人对於幸福感的定义不尽相同,有人会觉得:在某地安居乐业成家生子是幸福,有人会认为:拥有丰厚而且固定的收入是一种幸福,有人会认为:把金钱花费到旅游上是一种幸福。幸福与婚姻的含义尽管不同,但都建立于某个基点之上,甚至有了上升的空间,试问我们是否对於“剩女”的定义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进行相应的提高?为何一定要执着“二十七岁”这个尚青春的年龄里呢?何必执着于二十七岁的女人一定要安顿下来这种传统观念?快速的社会发展,让女性在生活上变得压力大,因此总会有一群人会产生“恐婚症”。结婚对於她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无法碰触的话题,鉴于在婚姻生活里总会涉及很多社会关系,正是因为种种的社会关系,像是一张巨大的网笼罩下来,除了压力变大,衍生出很多必须负上一定责任的事情。现在流行一个观点:结婚并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事情,所有的责任、压力压在肩膊上让人喘不过气。
如今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女性有很多,对於这种所谓的决策并不可置否,虽然在社会的压力底下这有可能是一条出路,但不是唯一,就如“毕婚族”那一类人等。结婚需要面临的生活问题和人际关系总会有很多,尤其是在生活上琐碎的事情里总是能够体现出来。旧思想总会认为:“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是女人的最终归宿。”而“剩女”这个群体总被别人看成“独立特行”的一群人,她们不肯流于世俗,她们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感情。但对於这种群体的人来说,并不能用旧有的思维方式来要求他们达到某种大众社会需要的主流里。“剩女”一词我非常认同梁文道的说法,是一种侮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的人生,为何要把传统的旧思维强加于每一个人的身上。本来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在社会的舆论之下,外加上三姑六婆等长辈的催促之下,逐渐演变成一件在人生轨迹里必须要按部就班的事情。莫非就没有强迫的意味么?
前段时间网络上说,有些大龄青年的父母相约在某个地方举行相亲会,甚至在公园里摆摊写上选择女婿的条件。这在我看来,似乎有些讽刺的味道,皇帝不急太监急,但感情何时竟然沦落到夜市里的小贩摆摊买卖那般样子?难道就不能以一个宽容的态度来接纳或是认同这一群人?每一个剩女被这个社会剩下,自然是有她自身的原因,但原因只能解读成是这个社会在巨大压力之下衍生的社会性问题。它的存在就像是高企的房价,并非通过手段去强压就能够发生逆转的情况。婚恋观是通过后天所形成的,而婚恋观又是伴随女性一辈子的,先撇开她们的婚恋观是否基于客观的事实之上,但且确定的是,每一个对於婚姻生活的憧憬与理解不尽相同。“剩女”其实是把女性骨子里的独立自强的意识唤醒,只是在传统的环境下,这种意识尽管被唤醒,却依然被旧有的思维强行标签为另类的一群人。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剩女”们很势利,希望成家的对象能够有车有房。唉,都不晓得是嫁人还是嫁给金钱?假设在结婚的前提之下交往,在经济方面没有较为稳定的收入,该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暂且不说是否存在孩子这个问题,物质生活是最基本的需求需要满足得了吧?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需要掂量经济收入?如若是有情饮水饱,那也需要考究生活的质量,当成为“房奴”“车奴”等等的时候,哪一方面不需要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收入?情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但经济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或者普通人会觉得,女性三十甚至是四十岁岁都不肯结婚,是因为择偶要求太高,以致于错过了缘分和时机或是这个人可能性向有问题。“剩女”除了是一个标签以外,在她们这群人的自身看来,我乐于这种生活状态,倒也未尝不可。毕竟一个人的时候,毋须要顾虑到对方的感受,甚至不需要商量今天到底是吃大白菜还是青菜而争吵不停。
在我看来,任何感情都具有一定的赏味期限,如果尚未做好心理准备便步入婚姻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无法接受感情里的变化,固步自封的话,便会影响往后彼此的相处。有些结果是有预见性的,尚且未发生的时候,能否把它转变成另一种方式去存在呢?若是真的决定结婚,当且问问自己内心是否决定了与他一辈子,能否去接受和包容对方的缺点与不足?
社会的发展总是会衍生出很多的奇怪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又可以理解为时代的产物。或者它本来就是存在的,而且隐藏在根深蒂固的泥土里尚未形成气候。舆论的大环境只会放大某些社会性的问题,但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所存在的根结。
或许,“剩女”不该看作是“被剩下的女性”而是看作是这个社会独立且自强的女性,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懂得享受生活的细节。既然是多元化社会,能否撇开“剩女”这种歧视,能否去关注她们的生活或是事业上的细节点,甚至是关注下她们在社会有哪些建树。岂不是更好?而并不是一直围绕着她们为何一直不肯步入婚姻殿堂的问题里原地打转,或者不断质问她们为何会一直单身的缘故。或许,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新时代的产物,会得到不同的解读。社会是需要不断前进的,是否旧有的思维也应该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旧有的思维需要突破一定的桎梏才有可能得到进步,尚且不知道这个桎梏需要多久才能够突破,但愿世人能够换一个角度,少些质问,多些包容来尝试理解“剩女”背后的种种缘由。或许,当开始慢慢了解她们背后的故事之后,会对她们产生一丝丝的尊重甚至是宽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