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利他之心,既是佛法的根本精神,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些人认为,佛学里经常劝人“看破放下”,这似乎有些悲观厌世。老师告诉你,其实佛学的核心思想并不是这样的。在佛学的核心思想里不仅讲“看破放下”,也讲“慈悲喜舍”。这个“慈悲喜舍”,在佛教里被称为“四无量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佛家的《阿含经》里多次强调过慈悲喜舍,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得以安乐的根本。现在,老师就来为你详细讲一下,什么叫做“慈悲喜舍”。“慈”就是一种悲悯情怀,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安乐。我们经常说的“助人为乐”,和佛学里所说的“慈怀众生”,在意思上就非常相似。举个例子来说,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你帮助邻居老伯丢垃圾,这些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但是,如果能每天都坚持在这些小事中,传递自己的善意和爱心,这样坚持下去,你就是一个有菩萨心肠的人。
禅学分享佛法根本精神,慈悲喜舍利他之心佛家认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但是,我们在帮助别人时,可不能因为对自己有好处,才伸出援手。老师告诉大家,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生存的,人是一种群居生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与人打交道。如果我们带着一颗帮助别人的友爱之心,那么我们同样也会遇到充满爱心的人。这就好像磁石一样。你心怀友爱,浑身散发着友善的磁场,你自然也会吸引到善良的人。所以老师说,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尽量去帮助他人,不仅不会吃亏,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受,因为,只有你奉献了自我,你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且收获快乐。
佛学里说的“大悲”,指的就是看到别人遭受痛苦,自己很想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老师认为,佛家的大悲精神,就是要对他人的苦难抱有同理心。就拿生活里的事例来说吧。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朋友心情郁闷、痛苦时,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宽慰对方几句,帮助对方减轻内心的苦恼。老师告诉你,能够对别人的痛苦表达出同情,并尽力去帮助别人从痛苦中走出来,这就是一种大悲的心肠。如果我们能把对亲人、对朋友的关怀,推广到那些陌生人身上,那更是一种大慈大悲的人生境界。
老师告诉大家,在佛教里,“慈悲”这两种精神品质,总是合在一起说的,这是因为给予別人安乐、解除他人痛苦,既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慈悲的人呢?
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可以在每天清晨,带着美好的心愿,开始一天的生活。比如说,希望在新的一天,每个朋友都有收获。或者,在新的一天,每个人都能开心快乐用佛法里的道理来讲,我们的内心就好比块田地,我们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们在内心种下了鲜花,我们的灵魂就会散发出芳香,整个人也散发出慈爱、和善的磁场。一个人,只有在内心播种下美好的心愿,播种下善良与慈悲的种子,她的心态才能更平和,并且充满慈柔的力量。
说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之前一位学员的事例。她说自己是个脾气很暴躁的人,对于自己的性格,她也很苦恼,不知道该如何做个慈悲、温柔的人。老师就告诉她,每天清晨醒来,先对自己进行祝福,然后再对身边的人进行祝福,最后,对世上所有的陌生人也进行祝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这位脾气很暴躁的学员,开始时很难坚持下去,但因为很想改善自己的性格,所以她就克服了自己的惰性。
扩展心量的过程,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善调自心”。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以后,我们的心中,就不再只是装着自己了,我们也会装下其他人。老师告诉大家,一旦我们心中装着其他人,我们说话做事的出发点,就不再绕着自己转了。我们说话做事时,就会首先老别人的感受,并且尽量用更温和的方式与别人相处。这就是慈悲的开端啊,只有中装着众生,才能时刻想到给予他人安乐解除他人痛苦。
接下来,老师再来给你讲讲,佛学里的“喜”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的“喜”指的是,看到别人做善事,我们也去帮忙把这件善事做成。老师告诉你生活中经常说的“随喜”,就是见到好人好事而产生欢喜、喜悦的心态。
见到别人做善事,我们也跟着产生欢喜心,这是一项很重要的修习。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当我们见到好人好事时,就会被这些善良的行为而感动,从而产生自己也要为众生做好事、行方便的念头。虽然,我们的财力和精力有限,不太可能帮助所有生活困难的人。但是,我们发心要帮助众生,这就是个很好的开端。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一念善因,必得善果。
在现代社会里,充斥着浮躁气息,人们心理压力大,却又找不到排解情绪的出口。老师告诉你,越是在这样浮躁的环境里,我们越是要修心,以求得身心清净安宁。
老师有一位女性朋友,是公司里的文员。两年前,她开始接触公益事业,从最初的为公益事业点赞,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书,为流浪动物捐款,她在公益事业中,放下了内心的焦灼,感受到无比的喜悦。这位朋友的事例,就是从随喜别人的善行开始,后来发展为自己也去做善事。所以老师说四无量心中的“随喜”,对我们的生命品质真是起到了提升作用呢。在佛经故事里讲过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就是“随喜赞叹的功德”,佛家认为,能够经常对好人好事,生起“随喜赞叹”之心,能够对治自私、嫉妒的心病。
下面,老师继续给大家讲一下,四无量心里的“舍”
在汉语里有一个词叫“舍得”,这个词说明了我们的人生,就是有舍有得的过程。
佛学里所的“舍”,意思是舍弃、施舍,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说的是为了救助别人,舍弃自己的财富,比如,给我们的人生,就是有舍有得的过程。
佛学里所说的“舍”,意思是舍弃、施舍,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说的是为了救助别人,舍弃自己的财富,比如,给贫困学生捐款,给灾区的同胞捐物;第二个层面,说的则是舍掉自己的烦恼,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习惯,比如说,过于计较、小肚鸡肠等毛病,就是我们应该舍弃的对象。
老师告诉大家,这个“舍”字第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放下对人事物的执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具备大慈大悲的精神。在课程前面,老师就给大家详细讲过了,慈悲精神既是佛教的入世情怀,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智慧法则。只有具备了慈悲心肠,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才能大方地舍弃财物,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但是,如果我们无法破除对人事物的执著,那该怎么办呢?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吧。为了减轻对外在事物的执著,我们不妨这样去想:自己身边所有的人事物,都不会长久存在,因为万事万物本身就变动不居
这就好比,我们紧紧握着沙子,可是,沙子还是会从指缝里漏掉。所以老师才会这样说,我们有什么可执著的?就算我们紧抓着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放,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舍掉一些财物,既能帮助别人,也減轻了我们内心对物质的执迷。
“舍”字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要我们舍掉各种毛病,也就是佛家所谓的习气。当代佛学大师星云老和尚说过:“面对不好的习惯,必须敢于对自己下手。”老师告诉你,我们要想舍掉毛病,就要勇敢地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陋习。虽然,直接面对自己的缺点陋习,这让我们觉得很痛苦,但如果不改掉缺点陋习,我们就会活得更痛苦,并且还烦恼不断。
所以,老师告诉大家,我们要勇于发现自己的缺点毛病。找出缺点毛病之后,还要把它们记录在小本子上。当然,把缺点记录在本子上,还不算完,我们还要随时拿出来看看,这样做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留意自己的这些习气。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修习以后,我们就能比较自觉地观察自己的言行,一旦发现自己说话做事,还带着不好的习气我们也就能自觉改正了。老师提供的这个方法,大家一定要试试。要想舍弃掉自己的缺点毛病,可千万不能偷懒。
禅学分享佛法根本精神,慈悲喜舍利他之心通过老师上面的讲解,大家应该了解到,佛家所说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求我们尽力去服务众生、帮助众生,有钱就布施钱,能出力就出一份力。这正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入世精神。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讲过的重点内容吧。慈、悲、喜、舍,这是佛家所说的四无量心,其中,又以慈恙情怀作为佛学入世精神的根本。我们通过这节课程认识了到,慈悲、喜、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慈,就是对別人的悲悯情怀,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为他人带来安乐;悲,就是对他人的不幸和痛苦抱有同理心,并帮助他人消除痛苦;喜,就是看到好人好事随喜他人的善举;舍,不仅是要舍弃财物帮助他人,更是要舍弃自己的缺点陋习,尤其是对物质的贪恋。
要想成为慈悲的人,每天就要带着美好的心愿,开始新一天的生活。在看到好人好事时,我们要生起欢喜的心态,能够对他人的善行随喜赞叹,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要舍弃自己的陋习,我们就要敢于面对它们,并随时检视、反省自己的言行,最终做到舍掉陋习,也舍掉对人事物的执著。
希望每一位听过今天课程的朋友,能够唤起自己内心的慈悲,在实际生活中尽量去帮助他人,并且坚持改正自己的陋习,只有不断精进,才能增长智慧,让身心平静,让生活幸福。
禅学分享佛法根本精神,慈悲喜舍利他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