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世事如烟》

《世事如烟》

作者: 嗡的阅读小马甲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09:03 被阅读0次

余华 作家出版社 3.30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整体叙述的是“我”十八岁以后的一次独自远行,路途中的坎坷令我生发对“旅店”的渴求,偶遇的一辆汽车如同救命稻草般令我紧握不放,对司机的情感贴近促使“我”对疯抢苹果的村民、小孩、拖拉机司机等愤懑不满,而“我”这一场捍卫苹果的保卫战其实最大的利益收获者是司机,他却如同看客一般冷眼旁观、嘲笑逗趣地看着反抗者,他是看客,也是一个时代欺压下已然致使命运不堪却仍然找寻一些似乎比他遭遇更不堪的人,由此获得慰藉与满足,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次显现。

十八岁对于大众来说,都是一次冒险,而余华将其必为一艘船,在如同海浪的马路上起伏,更是深刻生动。叙事结构较早期马原对叙述形式的极力探求更加完善一点,情节也开始显露,能够看到“叙事”和“意义”在“故事”中的交融碰撞。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有一种荒诞、陌生、异质化的感觉,文本中建构的“我”与作者同名,却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壮汉踹破了房门,强迫着去为那并不相识、也不存在的名义“朋友”送葬,在葬礼上与人寒暄、与其母亲悲痛哭泣,但实则内心没有一点波澜,评论说反应了世俗的“道德枷锁”,可其实也并非一定要揭示出一个意义,现代派小说、后现代主义等本就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陌生与荒诞,之前选修课上老师提到的夫妻对话的荒谬和怪诞。


《死亡叙述》

很暴力、残忍、不堪的死亡叙述。由两段车祸故事形成对话与呼应,第一次撞到十四五岁的男孩,“我”的第一反应是逃逸,并做着其父亲应该不止他一个儿子只是花费这么多却死亡了的可惜来安慰自己,而当自己有了家庭、儿子,那10多年前的身影却与儿子叠合相映,这终究是在“我”脑海里烙印下足够深刻的印记,第二次失误的“我”改变了自我,把受害小女孩看作自己孩子般的情感,却在这一次遭到其家人的毒打,镰刀、锄头、铁鎝等暴力冷酷的器具,构成了“我”的死亡叙述、残暴美学,场面的血腥和撕裂。

中间的两个铁齿分别砍断了肺动脉和主动脉,动脉里的血“哗”地一下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一盆洗脚水似的。而两旁的铁齿则插入了左右两叶肺中。左侧的铁齿穿过肺后又插入了心脏。随后那大汉一用手劲,铁鎝被拔了出去,铁鎝拔出后我的两个肺也随之荡到胸膛外面去了。然后我才倒在了地上,我仰脸躺在那里,我的鲜血往四周爬去。我的鲜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树隆出地面的根须。我死了。

相关文章

  • 世事如烟

    于是说起那些如烟往事 就象两个白发老人 追忆每一根黑发的过往 心情却难以归回原位 你以一贯的羞涩、隐忍、乐观 他以...

  • 世事如烟

    心惊肉跳是一种什么感觉!心有余悸是什么样一种感觉!脑海里布满了阴森与阴沉!了不起的文字运用!我发现若想让文字塑造而...

  • 世事如烟

    就在去年的六月二十一日,似乎是同样的暴雨。由于气象台发布了红色预警信号,公司不得不挤出一天的假期,并将以未来的一个...

  • 《世事如烟》

    余华 作家出版社 3.30 《十八岁出门远行》 整体叙述的是“我”十八岁以后的一次独自远行,路途中的坎坷令我生发对...

  • 世事如烟

    读余华的作品,总是感到有些沉重,有些戏谑,有些嘲讽,有些叹息。 命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无法独立,互相牵扯、影响。...

  • 世事如烟,云谲波诡

    治平二十一年,纵横天下数十载,戎马一生的大齐太祖高皇帝驾崩,留下尚未统一的天下、踌躇满志的太子、两位位极人臣的栋梁...

  • 余华:世事如烟

    一直很喜欢余华的作品,他应该说是严肃文学的代表人物了。他总是能把握住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部分。 第一本读到余华的书是《...

  • 《世事如烟》余华

    007-2018.05第三本 100k 2h 首先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名字,世事如烟,的确如此。 读完各篇里具体的人...

  • 《世事如烟》—就是好玩

    是因为看了余华的《活着》才会开始看《世事如烟》的,会看《活着》却是因为记错了书名。一个大学同学跟我讲了一个即现实又...

  • 《世事如烟》-余华

    余华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阴晦潮湿的感觉,通常在他的作品里能看到很多夸张的画面,他隐喻的表达很强烈。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事如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dm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