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

作者: Joanbetty永恒 | 来源:发表于2023-06-11 06:39 被阅读0次

      近年来有一种育儿说法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强调的是生活中,父母要尊重孩子,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以及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教育为先,有余力再做朋友。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喜欢带孩子去报一些美术、舞蹈、钢琴、书法等试听课,听完之后十分民主地询问孩子:“你喜欢这个课程吗?喜欢就给你报。”

      朋友式的交谈,民主式的选择,当我们把报课的权力交给孩子决定的时候,也等于悄无声息地把责任推给了孩子。等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想上的时候,大部分父母会说当初也是你自己决定的。

      接下来的剧情就是,父母和孩子围绕上课展开一次次混乱和争斗。为人父母,首先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要着急跟孩子做“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根本不具备衡量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对一些社会规则没有敬畏之心,你不约束孩子,他只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家里,却常常因为爱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而变得模糊。

      《相处的艺术》中对于界限感是这样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界限感,说白了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互不干预。

      这样的边界能帮助我们不随意“侵入”他人的领地,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不被打扰,有合适的边界感,亲子之间才能更好地相处。

      缺乏界限感的孩子,永远长不大。因为他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原始的依恋阶段,比如他有能力去做,他也不做,他觉得这都是父母的事。

      孩子失去界限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本身缺乏界限感,在该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选择跟孩子做朋友。然而,孩子的成长需要界限感。

      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关系的来源。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界限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如果孩子在6岁前没有养成界限,没有建立规则意识,生活中就会常常做出一些令父母头痛的事情。

      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养。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要培养他的敬畏之心。

      有敬畏之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将来走向社会拥有更强的自律与理智,也更容易成功。所以孩子6岁前,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权威,让孩子对你有敬畏之心。

      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不是想尽办法让孩子害怕自己,而是要在孩子面前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敬畏之心,需要父母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塑造。

      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管教孩子的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

      有温度和原则的家庭,才能养出有敬畏之心的孩子。以下三条原则,供父母们参考:1. 有些事,不能惯。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

      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规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碍于面子,或者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更多麻烦。

      2. 有些责任,孩子必须自己担。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3. 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接受CNN采访时提到,他给出了他的育儿经验:定规矩,付出爱。

      奥巴马说: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同时给她们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规矩。通常她们都会完成得非常棒,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约束。

    规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规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ex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