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读书笔记

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读书笔记

作者: 风轻扬11 | 来源:发表于2022-12-13 09:36 被阅读0次

    时隔一年,再读南希这本《精神分析诊断》,其中很多的理论,读起来有点理解的感觉。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人格理解,依赖于早年性心理发育的理论。

    按照弗洛依德的原始驱力理论,试图从“固着”理解人格。(个体心理固着在某个早期发育阶段)

    自我心理学:性格被认为是表达特地防御方式的结果(个体应对焦虑的惯常方式)。

    这个理论,于我个人读来,很好地解读了我的人格部分,内在固着在小女孩的心理状态,不愿意长大,有知识没有常识。

    性格方面,外在看起来很强大,其实是一种掩盖内在脆弱的防御。

    内在与外在的不一致,导致内心冲突,经常感到痛苦不堪,无法融入社会化生活,无法享受生活。

    1、经典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及演变

    基于生物内驱力学说,强调本能欲望,通过与躯体部位对应的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与性器期。

    过渡满足,失孩子失去成长的动力;

    与过度剥夺:使孩子承受过度挫折。

    良好的养育应是父母灵活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是一种内心自然的平衡,在纵容与压抑间灵活摇摆。

    这个“灵活”对于我就是一个难事,从小阴晴不定的母亲,使我无法知道什么会使她开心,什么使她不开心,最终我的防御就是不在乎周围人的情绪,活在自己想象的时间。

    I do not care成了我的口号,我才是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

    对于女儿的养育也是在纵容 ,与严厉中摇摆不定,女儿摸索出的“生存之道”就是你爱听什么我说什么,但我想怎么做还是怎么做。说一套,做一套。

    二、自我心理学

    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内心原始驱力、冲动、非理性冲突、趋一避冲突以及各种幻想。

    从认知角度,处于前语言期,初级过程思维阶段。

    本我定位于大脑的杏仁核区域,即“原始脑”,负责原始的情感活动。

    本我完全属于潜意识,通过间接表现可以观察。

    自我:适应生活刺激,或在家庭和文化的影响下,最大可能地满足本我的需要。

    自我运作遵循现实原则、服从逻辑、时空和现实原则。属于次级过程思维。可以协调本我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意识或潜意识层面。

    意识层面的自我常常指“自己”或“我”。

    潜意识的自我包含防御的过程:压抑、置换、合理化、升华。

    自我的对应功能定位于大脑前额叶皮质。

    自我心理学的一个临床贡献:心理健康意味着个体可以灵活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在之间相互转换。

    而缺乏灵活性的防御,常常不利于精神健康。

    超我:形成于俄狄浦斯期,通过认同父母的价值观而逐渐形成。

    超我、自我本同源,两者都在意识和潜意识水平运作。

    三、客体关系理论

    儿童从出生,需要通过母亲或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的反馈与互动认识世界。

    儿童的成长需经历:体验性共生阶段、“我”与“你”辨别阶段、复杂的身份认同阶段。

    四、自体心理学

    空心病,无法找到生活的价值感,没有自尊感

    需要提高来访者的自尊,自我价值感与效能感。

    五、当代人际关系理论学派

    婴儿从不可能单独存在,与养育者之间存在一种人际联结。

    倾向于把人格看作在不同人际环境中产生的、连续的自我状态。

    治疗师的角色不应是一个客观的“知情者”,而应是一个同伴,与来访者共同探索其心灵奥秘。来访者的人际交往模式将会在这种关系互动中浮出水面。

    如果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缺乏情感投注,将一事无成。

    关系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理解咨访双方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双方更好地理解治疗中的一举一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精神分析性格诊断》-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kh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