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头笔者先澄清一下,本文无意贬低或者诋毁任何一个人,更不反对文科生(博士)进行用心观察与描述,相反只恨自己虽然是文科生(研究生在读)却无这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最近两年,春节前后必有大批返乡文章、扎记及随笔刷爆微博、朋友圈。其内容涵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伦等几乎所有领域,并且都包含深情,文章所描述的农村现状令读者无不“闻者伤心”,似乎目前的农村已完全沦为“凋敝不兴”的境地。而让人不解的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几乎全是博士,文科博士,且标题一般都会冠以“**(女)博士返乡见闻录”,当然其中很多标题是自媒体推广时编者特意加的,想借以进行推广,扩大影响,增加转载和点赞量。
博士关注生活,写写见闻录,自媒体为了自己的发展,搞搞噱头,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其中有些问题可能值得好好琢磨,为什么返乡见闻录回这么“流行”?为什么是博士的返乡见闻录这么“疯狂”且集中于文科专业?为什么自媒体拟的推广标题会着重强调博士的“身份”特征?难道只有博士在做这些事情或者说博士的见闻录就具有非一般的价值? 等等。
笔者无意也没有办法回答这么多问题,但是笔者出身文科,且目前是硕士研究生在读,也可算是博士的“初级形态”,加上来自农村,每年也会在处于山上的家里呆上三四十天,觉得自己似乎能回答为什么是博士尤其是文科博士“喜欢”书写返乡见闻录。
从积极的方面而言:第一,博士还算是学生,无工作及太多人情事故的折磨,享受寒暑假的优待,回家几乎没什么事情可以做,所以时间充裕,有心思进行观察创作;第二,文科生基本上有点笔头,尤其擅长长篇阔论,所以能进行返乡见闻录的记录,这从见闻录的篇幅可以得到验证;第三,有些地方的农村确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平时,几乎只有“613899部队”,其惨状各博士见闻录都有详细的记录,不再赘述;第四,相比较而言,文科生的社会问题的敏感程度更高,因其本身知识结构与储备的原因,更容易发现目前农村是存在的问题;第五、文科生可能更多具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赤子之心,所以愿意为农村问题建言献策。
从消极方面而言:第一,博士回家没事儿干,就喜欢瞎琢磨,而正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因此琢磨的视野也就是局限于对家乡的见闻了;第二,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失落感”,强撑读书有用的面子。一般来说,博士回家回见到自己的同龄人,而这些同龄人因为没有继续读书或以子女绕膝或成为老板大款或单位的“小头目”或至少也是有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博士呢?除了眼睛近视度数高、头发少,还剩什么呢?所以博士一方面不愿意见同龄人,只能每天闷在家里靠写写东西消磨时间,另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真理”,非得憋出一篇洋洋洒洒数万言的见闻录来展现自己的学识与读书人特有的气质;第三,有些人是网上看到别人写了家乡的见闻,自己也要跟上潮流,写写家乡的见闻录,似乎自己家乡比别人的好就不行,就不能体现自己来自农村的“特性”。但是事实上,在过年期间,农村也是很热闹的,外出的人员基本返乡,并且现在都是手开着车,兜里装着钱回来的,并无所谓的“民生凋敝、百废不兴”的惨状,至少在笔者家乡过年期间就是如此。所以,有些博士就是“无病呻吟”、“吃着老百姓的饭操着中南海的心”关键是还是操错了心的状态;第四、展现自己是博士的优越以及享受在网络平台发文被转发、点赞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因为现在博士满天飞,早已没有了那种作为读书人“身份标识”,用农村的话讲就是“上个厕所都能碰见博士”,更悲剧的是,除了写写家乡见闻录也实在憋不出什么高质量的学术创作,所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其中还可能包含有些博士为科研而需要发表文章的“私心”。
以上算是对“**(女)博士返乡见闻录”满天飞的原因进行了正方两方面的分析,但是综合笔者所阅读的见闻录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可能消极方面的原因远大于积极方面的原因,当然,这也是笔者以最坏的恶意推测“(文科)博士”。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坐的了冷板凳才能出的了好学问”,以此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