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在论坛里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峰,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入学还不到一个学期,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刚入学时由于不小心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学期快结束时才返校。很自然地,他的功课落下很多,上课跟不上同学们的节奏,作业不会做。虽然我尽力给他补课,可落下的太多,一时也补不过来。
过了几天,我发现峰只跟林和豪两个人玩。这两个孩子,直到现在,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我和家长都教过无数次,没有用。当峰只跟他们玩时,我有所触动:峰有意无意把自己跟他们划到了一起,也就是说,峰进行了自我角色定位——跟他们一样,学习成绩特别不好(在这里,我没有一点歧视这两个孩子的意思)。其实,峰的脑瓜子很好使,只是耽误的功课太多,只要能补上来,他的成绩还是会很好的。现在,他跟那两个孩子玩的时候,或许在他小小的心里还有一点窃喜:我比他们还强些。
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歧视那两个孩子了吗?我有意无意孤立他们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峰的行为还是给了我警示:我虽然没有从主观上歧视孤立他们,但也一定在无意间给了孩子们信息:他们两个是差生。我需要审视并校正自己的行为了。
我不能规劝锋不要跟他们玩,因为他并没有错,他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朋友。只是他的这种“自我角色定位”行为,让我有些迷茫,不知所措。
我想,在班级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优秀的孩子总喜欢跟优秀的孩子在一起,各方面欠佳的孩子,更能玩到一块儿。怎样避免孩子们的这种自我角色定位行为,让他们尽量接触所有同学,以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呢?
看了这个案例,我直觉的意识到:小学一年级,知识有多少,基础很重要吗?这个学生也许不是自身角色定位的问题。本来一年级就是初始年级,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一切对自己都是陌生的,而最为一个后来者,自己对于别人也是陌生的,所以孩子应该有深深不属于这个集体的恐惧和无助感。老师这个时候最先解决的应该是如何让孩子融入集体。
第一,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从孩子的本性和心理出发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为孩子创造一种温馨的班集体氛围、比如开一次《比比谁最棒》的微型班会课,特别表扬小峰同学,因为在他腿部骨折养伤的日子里,他能坚持配合治疗,忍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开这个班会的目的就是给小峰同学在同学中树形象,给他信心的同时也鼓励大家主动亲近他,让更多的人和他成长朋友。
二是,给小峰同学负责学习的任务,比如早上的课文领读,这样会激励和督促他回到家自觉主动的参与学习,否则只依靠老师的补习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要让班上的学生组成分工帮扶小组,利用放学后或上课前或周末的时间帮助他补习功课,这样做既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又让大家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
因为在我们完成这一系列的铺垫和行动之前,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学生指导如何角色定位,而是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个班集体的温暖,学会团结合作互爱。我们心里想到的是对学生的关爱和平等对待,而不是分数和成绩。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展和加快班级与师生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师生教育生活的幸福感。
我想起我们班有个女孩,七年级开学第一天,他的妈妈就给我请一个月假,说她不小心把腿摔骨折了。一个月后她回来了,我第一次见到她,长相可爱,腼腆,不说话,爱笑。我担心的问题有点变了,之前担心的是她落下的功课怕她跟不上,现在我更担心她是否能融入集体。因此,我把她拉到我身边,告诉她我一直等待着她的到来,那么我们班就完整了。然后我告诉她,班里的老师同学都很和善,很好相处,如果有需要帮助可以找大家帮忙,虽然你的功课耽误了,不过不要急不要担心,我和其他任课老师会一块帮助她慢慢补。然后我挑了班里一位脾气性格都特别好特别乐于助人的一个人和她坐同桌,并把她的情况告诉她,希望她能够帮助后来的这位同学,让她感受到关爱,尽快融入集体。
后来发现,我的做法是对的。由于她的腿还没有完全好利索,她的同桌在学校几乎一直都跟她在一起,上课给她讲题,下课扶着她陪她去厕所,其他的同学对她也很友善,所以很快,她便融入了集体。虽然她的功课很难一时补齐,但是她在学校很开心和同学们相处很好。
之后有次学校让选我身边的榜样,我们班好多人都选了她,我很惊讶,然后私下和几个同学交流,他们说:崔每天大课间都会义务为全班同学打开水,默默地,一点也不声张,并且坚持了一个冬天了,同学们都很感动。
我听了也感动,没有想到崔是这样善良的女孩。同时,我也为她感到骄傲,虽然她来的晚,虽然她内向不说话,但是她默默地用她的行动感染感动了全班同学。同时我自己内心也很开心,我想也许正是她入班时同学们热心善良的帮助使他很快融入集体,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所以集体是最好的归属,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他才会快乐生活。所以,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让集体的爱温暖孩子。
声明:文中第二部分的解决步骤是梁树丽老师的高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