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娜入选了国际网球名人堂,还是首个入选名人堂的亚洲球员,照片中的李娜长发及肩,笑容灿烂,非常提气、漂亮。
恰好刚看完她2012年出版的个人传记《独自上场》,对李娜的成长经历和夺冠之路有了更多了解,记录其中印象最深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一、最重要的人:爸爸
李娜走上网球之路,绝对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爷爷是体育老师,爸爸曾经是湖北省队的羽毛球运动员,李娜四岁的时候就跟着爸爸早起跑步,然后被爸爸送进了业余体校学羽毛球,后来又被网球教练看中,选去了网球队。那一年李娜八岁,是体校最小的网球学员。
可以说,无论是身体上、职业上、还是精神上,李娜都是有体育基因的。
想起曾经和一个好友聊天,她虽然是女生,但最喜欢做有挑战性的工作,运营了很多大项目,她说应该和父母都是生意人有关;而我的父母都是国企单位职工,爸爸是会计,妈妈是老师,他们对我的期待就是在体制内有个稳定工作,最好是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那样又有面子又不算太累的工作。当然不是说,父母做什么,我们就一定会做什么,只是那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认同,需要更多的刺激和勇气来突破。
李娜非常爱她的爸爸,爸爸虽然很希望她能在体育道路上出成绩,但从来不用强迫的态度,总是温柔、开朗,和风细雨......然而爸爸在她14岁的时候,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人世。这是李娜心中最深的痛。
在接下来的很多年里,李娜一直觉得自己是因为别人的期待在打球,在很多失意的时刻想放弃,不知道这么辛苦打球有什么意义......但是成也网球、败也网球,当一个人将十几年的青春投注在某件事上,已经无法用快乐不快乐、有意义没意义来衡量了。
关于爸爸对李娜的影响,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精神,爸爸没有得过冠军,但李娜说,爸爸对羽毛球有异乎寻常的专注和热爱,爸爸虽然很早就离世了,但那份专注和热爱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李娜的灵魂之中吧。
二、精神的压力,太大了
2011年,29岁的李娜在法网中夺冠,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中国姑娘,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奢侈品店为她清场,给予女王级别的待遇,她说那一刻,感觉好极了,但这真的是运动员生涯中极其短暂的时刻。
整本书中,我看到最多的不是荣誉,而是情绪上的压力、自责、崩溃......以及身体的伤痛,国内的运动员都是在体制内成长的,什么都得听教练和领导的,教练有点像军队长官,动辄对运动员大声呵斥,“蠢猪”、“滚”,这些话听多了,李娜说,都不用教练在旁边,只要一输球就会不停地在心里咒骂自己,自信总是一击即溃。
而网球又是一项孤独的运动,独自上场后,就不能再和教练、裁判交流,所有的决定都要自己做,所有的结果都要自己承担,都找不到可以埋怨的理由。然后,打完这一场比赛,就要马上赶赴下一场,等待李娜的,永远是更艰难的挑战和不确定。
丈夫姜山评价她,李娜最大的优点就是勇于突破,不给自己找借口。虽然她也经常躲起来痛哭,但还是坚持下来了。
很多人喜欢这句话:“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挺住只是一切的基础啊,他们还必须打败对方啊!
这种持续不断的精神压力,非常人可以忍受。
三、职业化,政治的幸运
2008年奥运会后,国内的网球体制改革,有条件的运动员可以选择单飞,就是脱离国家队,自己找教练,自己报名打比赛,自负盈亏,如果得奖就上缴一定比例的奖金给国家。听到这个消息后,李娜第一时间选择了单飞,她太需要自由了。
这种自由意味着她可以真正的职业化了,像其他国家的职业球员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比赛,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体能训练、康复训练,最关键的是,可以请自己的专属教练。
在国家队时,大家共享一个教练,教练很难将太多时间放在一个人身上,还有很多不想打的比赛,领导让你去你就得打,这也耗费了运动员的精力。
体制的改革,让李娜有机会成为一个职业球员,有雄心冲击大满贯,教练、治疗师、体能训练师,是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最后的冠军李娜。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她是幸运的。
四、李娜的性格和生活
李娜是个直率的人,书中很可爱的地方,是她坦诚地表达了对一些人和事的不满,她会讲奶奶的凉薄、妈妈的好面子,会指出教练方式的不对、国家队领导的专制..... 媒体爱用夸张的词来形容李娜,什么脾气火爆,炮轰体制,我觉得都太过了,她只是更加诚实而已。
生活中,李娜是个宅女,朋友不多,都是从小玩到大的,丈夫姜山和她几乎形影不离,既是曾经的队友、搭档,更是助理、保姆、陪练、心理疏导师......嗯,我一直觉得圈内人更适合做夫妻呢,能理解你呀,有共同语言呀。
现在的李娜退役五年了,有了一双儿女,办自己的网球培训学校,做慈善公益,看到现在的她,变美很多,大笑的表情里是一种放松和知足,这是艰苦奋斗过的人生应该获得的奖励。
陈可辛导演也对李娜有浓厚兴趣,还专门拍了一部关于李娜的传记电影,但李娜说电影中表现的人物很有个性,而自己只是个中规中矩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