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去年面试的时候的事。
面试的女孩子年纪看上去还没我大。她问了一个于我来说很奇怪的问题:您平时应该经常玩抖音吧?
我当时是有点懵的,因为我从来没下载过那个软件。我不觉得在十几秒的视频我能收获到有价值或者说有意义的东西。当然,这款软件在最初发布的意义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活。
我的答案是从未使用过这款软件。但是它的传播范围太广,朋友圈很多人也有使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肯定是知道的。但是我并不是一个追赶潮流的人,我在主观上拒绝了这款APP,。
后来,我补充了一点,我在自媒体平台大鱼号上有发布自己做的简单视频。把新海诚的《言叶之庭》片尾曲MV中的音频抽掉,换成魏如昀的《听见下雨的声音》。 整个视频由于魏如昀青春期的少女嗓音又被赋予了另外一种韵味。所以在视频内容制作我个人是相当富有兴趣热情的,并没有因为短视频受到任何影响。
最后面试还是没过。她不知道新海诚,也不知道魏如昀,也不知道听见下雨的声音。这些东西都是比较偏文艺的,可能在喜好上或者价值观上存在着差异。
2018年以前,视频端的输出主要在直播上。在16、17年甚至已经达到了全民直播的时代。18年,直播渐渐在走下坡路,短视频APP异军突起,突然爆发,迅速席卷整个大陆市场,上到中年大叔大妈,下到几岁的小孩,无不沉迷其中。
抖音的爆红,利弊都有,我不予过多评判。我只单单说关于音乐。
抖音短视频基本都会配上一段简短的BGM,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火了很多歌,歌又带火了很多人。火的人继续唱这种会火的歌,大众继续听这种很火的歌。于是成了一个循环圈,也让很多人在脑子有一种意识——这是主流音乐,歌词直白易懂且朗朗上口,旋律简单一学就会,很多人喜欢听,很多人会唱。
我不是职业的音乐人,我只是在根据我的性格,我的经历以及我从小到大听的歌曲来分别一首歌是否是一首质量好的歌曲。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写下来的每个字无任何参考价值,因为我并不具备专业知识。
那么我该怎么解释现在的所谓的主流音乐并不是真正的好的音乐?
如果你有一个外国朋友,TA要你向TA推荐一首中文歌,那你给TA推荐什么歌呢?是“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还是“你说你喜欢森女系,而我多了一个G”,还是“听过很多流行歌,半步成诗的玫瑰”,还是“我燃烧了宇宙,温度像充满了电流,在38度6”。你敢让这些歌代表华语歌曲吗?
但是这也是自媒体年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我为这个时代的音乐悲哀,所以我想为它发声,献出微薄之力。
国外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让人流口水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时的吱吱声。
为什么牛排的吱吱声会引发人们的食欲?就是因为这个吱吱声会带给人们某种感受。声音就是如此,我们听到它,除了作为信号之外,很多时候会让我们产生某种奇妙的反应。
同样的声音,也许你听是高兴欢乐的,而我听是悲伤痛苦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对声音的感受很容易融于情绪的因素。音乐可以锻炼对于声音的细微差别的敏感。这种敏感可以扩展到很多领域,比如对于材质、色彩、情感的细微区别的鉴别力。
所以为什么要听好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所谓的修养,更多的是提升对环境、社会乃至世界的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