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会格外留意湖面上泛起的点点涟漪,又或者走过一片荒野,杂草丛生,我用手划拨开,本来没有路,自己开辟出一条小道,找到一片天地,自得其乐。
就像是进入了另外一个新世界,长大后这样的体验感并不多。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太小,看到的事物总会相较长大后扩大好几倍。
无意间划拨开树枝条,从缝隙里穿过,再次有了一种与小时候呼应的感受,叶子触及到肌肤的顷刻间,赠予我写作的灵感。
我小时候在读大自然,长大后通过一个个记录在书籍上的故事和不是故事的真实历史在读人性和人生。
从小自以为成熟,回过头发现曾经的自己偏执、幼稚、执拗。有些特质是天性,我也不指望改变它。
视野狭窄,目光短浅,看问题总是不够全面,还颇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不过我也不打算全盘否决自己,我不是那种人,无法做到与过去的自己完全分开。
我发现通过阅读或者写作愈发能看清自己一路走来发生的变化,但是不排斥这种感受力。
过去,我只能既往不咎,借用莎士比亚的那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小时候只要人处在非常舒适的状态下,我就愿意投入时间去做那件事。可能因为那个时候思想简单,没有什么时间和成本的概念。
长大后,我发现一个人能够同时拥有书房和空调,但是无法同时拥有舒适的感受,因为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变化,我通过自身发现了自己哪怕爱惨了读书,也会有不想读书的念头时不时向我袭来。
有时候我会逃避纸质书,有时候我会因为读电子书轻易就切换界面,可能是看电视或者做其他一切与读书无关的事情,这就是人性。
因为明显相比起其他的活动,读书实在不算一件可以舒适的事情,至少一开始不是。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连续读书20个月了,累积坚持读书600天,但是你要说我每天都精神饱满读书,那肯定不是真的。
我很善于逃避读书,不是因为我不够爱这件事,而是因为有太多事比读书能够带来短期愉悦感;而读书的愉悦感来源于长期坚持,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习惯。至少得坚持18个月吧,这是我从《原则》一书里看来的,大多数习惯的改变通常需要约18个月。
那么,我前面之所以要拿“书房”和“空调”举例,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空间概念,它们常常主导着我的选择,因为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处境,如果在我心理上自己的房间里阅读,我会开空调,但是房间里我常常读不进书。
如果我去到我心理上的书房,我会觉得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于是也可以顺理成章不读书。
那么当书房里有空调是否打破了这个“心理问题”呢?
其实不然,太过于舒适的环境人会觉得很安逸,安逸可能也会疏于阅读,只想懒洋洋待着。
我得出来的结论,很简单——读书需要养成习惯才能打破空间概念。从小到大规规矩矩喜欢吃饭到就餐区、看电视到客厅的人而言,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手边的第一选择就是放弃,但是读书就是一个将所有的小时候以习惯养成的空间概念淡化掉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会看见黄金屋和金缕衣。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辞藻。”看透这些我用了很长时间,而我会一如既往走下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