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谁动了我的奶酪》书评
记得那是毕业不久之后的一个天气炎热的下午,我应邀去参加笔试。花了不到半个小时,做完了第一部分(英译汉单句翻译)。接着,开始做第二部分,这部分的题目是:从一堆畅销书书名中选择5本自己读过的书,每本写200字的读书感悟。我左看看右看看,实在找不出一本自己看过的书。突然,我好像记起来,在大学或中学校门外的书摊上看到过《谁动了我的奶酪》……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身处象牙塔里的我,是从来不读畅销书的,所以即便耳朵被《谁动了我的奶酪》磨出了茧子,也没有读过。
后来,因深造之路走不通,为了混口饭吃(加之,喜好文学和语言文字工作),我进入了图书行业。这个时候,我再次想起了《谁动了我的奶酪》。
于是,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一遍,又一遍……
之所以一遍又一遍的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对我的伤害非常之深(客观地说,当初笔试失败与选择了这本当时并没有看过的书来写感悟不无关系),还是因为我想通过这本书洞悉畅销书的秘密。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虽然迄今为止我把《谁动了我的奶酪》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但是我迟迟不敢写只言片语。近日,在网上偶尔看了轻松读书管理群波波羊老师讲的《如何写书评》的内容,我才如梦方醒:如果不动笔写,就永远学不会写书评;如果不动笔试着分析,就永远不知道畅销书的秘密。
于是,我把牙一咬、把心一横,不管三七二十一,索性动笔——
那么,《谁动了奶酪》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凭借什么于上市后的两年内仅仅在欧美便创造了行销2000万册的销售奇迹,并一跃成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它到底有何魔力,而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中信出版社在21世纪初将它引进中国后,一举成名,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出版社,并迅速成长为中国畅销书的领导品牌?
年初,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坚守与变革:出版业的未来与中信的方向》。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这件事里,首要的是内容。目前尽管内容热、IP热,但无论是知识类还是文学类,总体上还是缺乏好的原创内容。内容缺位、靠营销宣传,封面夺人眼球是没有用的。”
没错,不,说得太好啦!出版是内容产业,一本书卖得好,首先和最重要的一点肯定是内容好!
《谁动了我的奶酪》,自2001年中信引进至今,多次重印再版,中文版各版本间略有差异,有些版是以“代序:变化与困惑”开篇的,有些版中“下午茶时的讨论”仅写作“讨论”。我看的是2007年8月第3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钻石版)。在这一版中,版权页之后紧跟着的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再版说明》,接着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现象》。而后是罗伯特·彭斯和A·J.克朗宁的诗歌。然后,便是目录。从目录来看,这本书共分为“我们多面的人性”“故事背后的故事”“芝加哥的同学聚会”“‘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下午茶时的讨论”“作者简介”六部分,只要阅读就会发现,每一部分的内容都非常精彩,文笔非常优美。前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寓言故事,生动地揭示了“变是唯一的不变”的生活真谛。
“我们多面的人性——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介绍故事的主人公,即四个虚构的角色——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代表了我们人性中简单的一面。嗅嗅的特征是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端倪;匆匆的特征是能够立刻采取行动。)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代表了我们人性中复杂的一面。哼哼的特征是因为担心事态变得更加糟糕而否认、抵制变化。唧唧的特征是发现变化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后能够学会及时地调整!)
“故事背后的故事”:为故事做铺垫、蓄势,同时对“奶酪”进行了巧妙地阐释:“‘奶酪’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想要得到的任何东西,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也可以是金钱、豪宅、自由、健康,还可以是别人的认同和老板的赏识。或许它只是一种心灵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是诸如慢跑或者高尔夫之类的运动。”千万别小看这个阐释,它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三言两句就把土鸡变成了凤凰,使得该书的读者群以几何级数倍增。当你读了肯·布兰查德对故事中“迷宫”的解释和他转述的查理·琼斯的故事之后,你对于“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的好奇心肯定会进一步增强。这时,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要对他所说的“三个部分”一窥究竟。
只要你接着往下读,肯定会越读越爱读,欲罢不能。“故事背后的故事”,可以看作是肯·布兰查德为《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写的推荐序。读完这篇序,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篇序写得非常到位!这本书的畅销与这样的一篇简明扼要、切中肯綮的序不无关系!这篇序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足以点燃读者对《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的阅读激情。这样的序真不简单!
“芝加哥的同学聚会”:是本书的正式开篇,讲述了美国芝加哥市的几位旧时同窗好友在午餐会上对于自己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变化的讨论。在讨论中,巧妙地引出了“谁动了我的奶酪”的话题。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共同生活在一个迷宫里。他们每天要吃奶酪。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用反复尝试的简单方法寻找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靠他们复杂的大脑整理出一套深奥的方法来寻找奶酪。有一天,他们都在奶酪C站发现了无数的奶酪,从此他们就在这里构筑自己的幸福生活。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一天早晨四个小家伙来到奶酪站后,发现奶酪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很快就适应了变化,他们立刻穿上在下意识中挂在脖子上的跑鞋,去寻找奶酪,并且很快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起初面对变化都优柔寡断、万分苦恼,他们不愿接受奶酪已经没有了的残酷现实。后来,经过激烈的斗争,唧唧终于冲破思想的藩篱,穿上好久没再上身的运动服和跑鞋,重新进入漆黑一团的迷宫中,并最终在奶酪N站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在迷宫中奔跑的时候,唧唧不时将自己的感悟写在奶酪墙上,希望哼哼能够看到,从而不再怨天尤人,顺着自己留下的痕迹来寻找奶酪。故事的结尾,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唧唧听到迷宫里有人来了,来者可能是哼哼,但也有可能不是。
“下午茶时的讨论”:这几位旧时同窗好友们讨论了“奶酪”的故事对自己的启发,他们的对号入座更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思想性,以及他们将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灵活地应用其中的道理。
掩卷深思,我觉得这本书中文版在中国的畅销和长盛不衰,固然与该书初上市后中信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包括但不限于职场大佬的书评)和中信设计的夺人眼球的封面有很大关系,但是就根源来说,这本书畅销的秘诀主要在于其内容好且其内容能够完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读者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就我个人而言,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之后,我的深切体会是:当“奶酪”被动了之后,你不要纠结于是谁动了这一点,而要明智地接受“奶酪已经被动了”的这一不可改变的现实,然后采取切合实际的行动,去寻求新的奶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