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同频:沟通的重要性,很多人都反复强调过了,李笑来老师就说,由于接电话非常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倾向于找一个时间统一回复,为此他向老婆解释了无数遍,终于得到了她的理解。
侯宝林讲过一个相声《改行》,说是京剧演员被迫去卖瓜。有个老太太来挑瓜,他忽然心生感慨,用京剧念白喊了一声“苦也!”老太太误会了,说“黄瓜苦的呀?不要了!”
我在看病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病人描述症状不准确,这时我就要用疑问句来确认他们的感受,比如“是痛吗?胀吗?有没有烧灼感?”位置在哪里?这样问的目的,是把口语化的描述变成医学专业术语,以利于做出诊断。
假如我直接用专业术语发问,比如“你剑突下有没有灼痛感?”很多人就会一头雾水,我也无法准确地收集病史了。
包括演讲和写作,其实都是如此。刘润老师说,太有表达欲的人是演讲不好的。为什么?因为,演讲的本质,是向听众传达你的思想,那么就必须考虑到听众的心理和理解力,用让他们觉得舒服的方式说出来。
而太有表达欲的人,只顾着说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顾及别人愿不愿意接受,所以反而演讲的效果不好。
写文章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是只想在QQ空间发表点个人的感受,而是希望更多人看你的文章的话,就要思考你的文章对于读者有没有价值;标题有能不能吸引他们点击进来。

2.主动出击:
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抱怨遭遇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意愿。
这种抱怨仿佛是说,为什么别人没有主动体察到自己的愿望,做自己希望他们做的事呢。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别人可能是疏忽了,或者没有想到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对你造成干扰,这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出来。
我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我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曾经遇到旁边一对情侣不时地在说话,影响了我看电影的情绪。
当时我是在心里埋怨他们说话大声,可是,假如我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他们看完电影再讨论,可能他们就会意识到影响了我,而产生歉意的,这样问题就圆满地解决了。
在提出要求时,带着礼貌和善意,这样别人多数也会以善意相回应。
3.反求诸己:
猫叔有句名言:“使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我们跟别人关系的问题也是如此,在任何一种关系中,你都占50%。即使错都在对方,你也可以选择对待对方的态度。
第一是用同理心去理解对方。当对方对我们产生过激的反应时,我们很容易给对方贴上标签,做出道德判断。如果从理解对方的角度,比如是否压力过多,或者对自己一直有偏见,就更容易理解他的行为。
了解背后的原因,容易对症下药,拉近彼此的距离。反之,如果一直对对方持有某种负面评价,拒绝沟通,那裂痕就越来越大了。
第二,第三角度。曾经,单位有个同事我很不喜欢。但我发现,有个我觉得不错的同事,跟她关系还比较好,我的一个领导对她评价也不错。
于是我就想,也许她还是有些优点的。后来我发现,她工作比较负责,我之前可能是一些小事,对她产生了负面印象,而这也是可以改变的。
在这种心态下,感觉和她相处比以前自然了,不象以前那样觉得别扭了。
李笑来老师说,他的操作系统里,没有“讨厌”这个词,只有“有待喜欢”。更新我们的词汇库,不要让负面的词汇过多地占领大脑,也是改善关系的一种操作吧!
最后是宽恕。如果别人真的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宽恕是很难的。可是,这也是告别自己的仇恨的一种方法。真正能宽恕的人,都是有人格力量的人。
总结一下:注意别人的理解力和感受,和别人保持同频;有了想法要主动说出来,才更容易取得谅解和理解;最后的终极大招,是一切关系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运用同理心、第三角度等方法,去改进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