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001)文学昭示人要做自己,按自己的节奏生活,可惜那只在纸上而已。龚自珍说的那样“纸上苍生而已”。因为现实像一潭烂泥,深不见底,每个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其烂得彻底,但无可奈何,总是或挣扎,或坐着叹息,或和着烂泥一起烂看谁更像烂泥。有时候想,到底有没有安静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周,在这一周里不要参加会议(听各种各样的洗脑,布置没完没了的任务),不需要交什么资料(参加什么检查或竞赛之类的),也不必形式主义的活动,这样可以静下心里,用一颗没有折腾的心去教一点书,看几本书,校园没有吵吵闹闹的许多活动干扰得不像学校,像菜市场那般。我知道这或许是不可能的,因为越来越专业化,有些人不用教书就是待在学校里专门干这个的,不折腾对他而言就是不务正业,他的最大价值就是不让人安静,不让学生静心,也不让教师省心,而且每周抱着坚定的意志叫喊着,要让不好好教书不静心教书的人下岗。自然,有人会说,你老了的缘故。可能的确如此,年纪走向中老年的人喜欢安静,喜欢简单,不喜欢什么事情都生活在套子里,不喜欢那些从来不教书的人在那里指手画脚硬地牵着老师向他指明的教书之道里奔进。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每一个在切实教书的人,但他的心不是他自己的,他的方法也不是他自己的,他想教什么也不是他说了算的,因为他至多是个木偶,线就牵在那些从不接触学生的专家手里,从不教书的各级管理者手里。很多年看下来,这是一个烂泥潭,多少废铜烂铁扔在里面,而且正像闻一多说的那样,开着绚烂的花。而这些花是建立着一堆堆数据上面,无数的活动里面,一串串会议里面,依靠着想象力、执行力和折腾力精心打造,费力营建的。那些花或许是纸花,塑料花,无论什么花都没有人关心,关心的就是看上去很有活力,火热,新兴的名词风起云涌。
(002)《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开门见山就说:“世界正急速地改变。每过一天,生活的节奏和变化的幅度都在加快,面对的压力也在增加。全球化这一新的现实正以其自有的方式快速且强有力地改变着我们生存的最深结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乃至环境的现状。这些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都明显预示着危险和威胁。”这话说到人的心坎里,或许现在的一切变化就源于世界的潮流和时代的趋势。而泥沙俱下,难免裹挟一批人,难免埋葬一批人。不适应的,缺少共同心跳的,没有循此趋进的,或许在拒绝中终将被淘汰,或被埋葬。在人太多的背景下,有些人终将被省略,被忽略,甚至成为响着隆隆声音前进机器的添加剂和供给的油料。从这个角度审视人物如陶渊明,就会觉得陶渊明是个保守主义者,他没有看到乱世扔给的机会,他感受到的是强烈的不适应。从斗兽场那样的激烈区域撤退,或者也可以说是逃跑,躲在田园里,任凭鸟雀啄着谷物,目睹蝗虫成灾庄稼颗粒无收,眼看着家园被火灾吞没,用辛劳难以换得身心的泰然,因为饥饿啃食那颗日趋萎缩的心。在现实人们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失败者,是落后于火热时代的逃跑分子,到最后还被那个时代抛弃了,甚至也没几个人记得他。有意思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成为大写的人,是精神的贵族。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自欺,也不知道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也许可以肯定这样一种事实:“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适应是一种能力,浮沉只是一种姿态,可即便如此仍旧有人会被抛出这个时代,在它的车轮下被碾压,可这也算不得什么,就像每一个都必须死那样,牺牲或抗拒顺从,也是一种坚强的存在,也包含着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和气度。(2018-1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