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口气看完了访谈实录《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全书共有19篇,被访谈者都是与习总书记共同劳动、生活、工作过的知青、村民和各界人士,通过他们的叙述,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情形和成长历程。部分内容虽有重复,但又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彰显了其真实性。读完让人唏嘘不已,发人深思。
恰逢看到简书2020年同题征文通知,其中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探讨人在重大转折出现时能够做些什么,我想习总书记的七年成长之路或许能够很好地诠释和回答这一命题。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长途漫漫西行路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场政治运动,个人的力量无法抵挡,唯有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前行。1968年12月,毛主席号召:让知识青年下乡去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全国很快出现大规模上山下乡的热潮。
1969年1月13日,15岁的习近平跟随2.6万北京知青,搭乘专列赶赴延安地区插队。临行前,很多学生和送行的家人抱头痛哭。习近平没有流泪,只是默默凝视着前来送行的大姐,对姐姐的嘱咐频频点头应允。
他们先坐了一天的火车到达铜川,在一个学校住了一夜,又改乘大卡车颠簸了一天到达延安,在延安师范学校住了一晚,次日又乘车出发途经延川,中午时分到达文安驿公社。
纯朴热情的延安人民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最好的饭菜,在公社外的空场地上招待了他们一顿午饭。饭后他们跟随前来迎接的贫下中农,又步行15里山路来到了梁家河大队,习近平在内的6个北京知青在一孔窑洞里安顿了下来。
坚忍闯过“四大关”
2002年,习近平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
——“跳蚤关”,陕北都是土坯炕,牲畜都有进窑洞的习惯,就把虱蚤带进窑洞,传染到人身上。知青们刚到生产队时,身上都被跳蚤咬出一个个红胞,奇痒无比,越挠越痒。习近平身上的包又红又大,挠破的血和着感染的脓液渗出,看着很吓人。后来他们在炕席下洒敌百虫、六六六粉,尽可能保持窑洞干净卫生,生活时间长了,个人对跳蚤毒素的抵抗力也强了,又搬到了新建的知青窑洞,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饮食关”,主要是粗粮多,蔬菜少。当地每年从9月到次年4月份,全部吃腌制的酸菜,没有新鲜蔬菜可吃。知青们也不会做酸菜,有时就去关系好的老乡家里要点酸菜吃。要到酸菜时,会不由分说下手抓起酸菜大嚼,直到把一盆酸菜全部消灭掉,才心满意足地舒一口气。
——“劳动关”,他们刚到生产队,许多农具不会用,农活不会干,也适应不了高强度劳动。时间长了,习近平与老乡接触多了,干活舍得下力气,能够吃苦耐劳,工分也从一开始的5.2分涨到了壮劳力的10分。
——“思想关”,知青们从繁华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里,心理很不适应,看到沿途光秃秃的山坡,进入眼帘的尽是“穷乡僻壤”,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联系起来,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有的刚来几个月,就通过招工、当兵等途径回城了。只有习近平插队时间最长,已深深融入当地百姓中,常常自称为“老陕”“普通一农民”,他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梁家河的北京知青。
孜孜不倦勤学习
所有访谈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习近平不怎么爱说话,最喜欢读书,插队时带的行李里就有两箱沉甸甸的书籍,只要有时间就伏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把脸都熏黑了。
他看书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外历史、政治、经济、哲学,也有文学名著。
读书的特点是注重分析对比,会就一个观点、史实找出很多相关参考书籍阅读比较。比如,在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就参考了一本《基督教青年读书》一起看。学习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就以钱穆、吕振羽等不同版本的历史书籍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深入理解。
习近平也喜欢就书中观点与别人讨论,把学习到的知识、见闻在社教活动、学习班中讲给陕北的老乡听。老乡们最喜欢听习近平讲话,觉得他讲话实在、有意思。他一讲话,下面打瞌睡的没有了,纳鞋底的也停了下来,抽烟的会浑然忘记了点着的烟,直到烫着了手指。
解衣推食多仁义
对基层群众感情深,是习近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心地善良,按陕北人的话说“很仁义”,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都是一片爱心、真诚相待。
有位知青评价说,在他眼里,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他把母亲送给自己的针线包转赠给了老乡张卫庞,他经常拿自己黄澄澄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糠团子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在集上遇到一位沿街乞讨的老汉,自称是他父亲的警卫,他就把身上的钱、所有的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位老汉,最后把自己的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这种古人所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情怀,毫无保留倾囊相助,已非常人所能及。
他在赵家河组织社教,派到哪户吃饭,吃完饭,总是把粮票和钱压在碗底,悄悄留给老乡。
后来在福州任职时,陕北的乡亲有病,他联系为他们医治,并慷慨地为他们支付所有的医药费。
他心里装着老乡,梁家河的人也忘不了他。他去清华上学时,一个村里的人都涌到院子里为他送行,还派13名代表一直把他送到了延川。
初心为民做实事
胡乔木曾这样写道:“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首诗曾被习近平多次吟诵。
他和他的室友雷平生说,梁家河的人对他这么好,他得为他们做点事。
他1974年放弃招工、上大学的机会,留在了梁家河担任了党支部书记,带着梁家河的老乡办了许多实事。
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村人在村里的沟口打了一个淤地坝,这个坝很牢固,坝顶的大片土地,现在还一直在生产粮食。其次就是他亲自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回到梁家河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沼气池,为村民解决了照明和烧柴问题。他还带着村民打了一口深水井,这口井至今还在用,已经改造成了自来水。
此外,他还办了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都是为村民直接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好事。
他做这些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
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同的际遇和机缘,如何应对、自处和选择,不同的人画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和众多的知青相比,习近平当时父亲正在受迫害,家里人都受到影响,别人是平地建塔,从零开始,他还要夯实下面的坑,从负数开始。
当时梁家河的知青要么上学、要么参军,都走完了,他不为所动,能够守住自己的初心,充电学习、积极入党,考虑最多的是能为梁家河的村民多办实事。
在入党问题上,他很执着,反反复复写入党申请书,遭到冷遇也不放弃,后来经延川县委书记亲自调研,又有外调结果作为政策依据,他终于入了党。
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秉公办事,有能力,有文化,与群众打成一片,在当地有口皆碑。纯朴的梁家河人和公社、县委,也给予他厚爱,信任他,保护他,爱护他。他们培养他入党,推选他当支部书记,推荐他上清华大学,到更广阔的天地,为更多的老百姓做实事,实现更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今日的精准扶贫,让14亿中国人在小康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带一路”、伟大的中国梦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与当年梁家河7年实践求索之路密不可分。在总书记的带领下,全中国人也一定会信心百倍地去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