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优质文章
“影视寒冬”袭来,影视市场究竟是万物凋零还是百废待兴?

“影视寒冬”袭来,影视市场究竟是万物凋零还是百废待兴?

作者: 超级卡司 | 来源:发表于2018-12-05 11:18 被阅读16次

    【本文系超级卡司原创,作者:小飞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还有不到一个月,2018年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回望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观众,想必都能感受到影视行业里弥漫着一丝与往年不同的味道。

    或许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大家能感受到的只是新闻里看到的消息,但是,对于影视行业内的成员来说,今年却是犹如地震般的一年。从最初“阴阳合同”的曝光开始,一桩桩事件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动全身,导致业内种种变动纷至沓来,比如剧组急剧减少、大量影视项目纷纷撤出或延期、项目投资风险逐渐加大、部分演员接戏困难等等,许多人将如今这种“前行艰难”的现状称之为“影视寒冬”。

    针对“影视寒冬”的现象,卡司操碎心小分队再次出击,邀请到了一位知名从业者与我们一起聊聊当下的各种状况,探讨一下所谓的“影视寒冬”是否真的意味着影视行业的冬天来临了(至于这位朋友是谁......不方便透露姓名啦~匿了匿了~)。

    这股寒流从何而来,到底有多冷?

    为何今年会有“寒冬”降临,无外乎有这几个原因。一方面,近些年来大量非专业人士进入影视行业后直接导致大量烂片丛生。另一方面,许多投资方也不专业,缺乏精准的投资眼光,所以导致投资项目屡屡失败,资金难以回本、赔多赚少。

    其实以上这两点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它的负面作用在初期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但随着日积月累,当这些问题堆积到顶峰后便呈现了崩塌的状态,而今年有关部门的大力严查和整改则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今年年中被爆出的“阴阳合同”事件,这算得上是“寒冬”的一个导火索,随后,有着“避税天堂”之称的霍尔果斯也在顷刻间有超过100家影视公司申请注销撤出。在这背后,自然是有关部门在进行政策收紧,同时也是逐步加大影视行业的规范和管控。

    随着一些列调控和整顿的展开,反映在影视项目方面的表现便是剧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项目直接撤出,甚至有很多片子在临开机前被喊停,至于何时重启则是遥遥无期。

    许多人惆怅地调侃道:“接下来的两年,观众可能都快没片可看了。”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但却也反映出项目严重缩水的现象的确十分明显。

    立项环节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了与之挂钩的演员这一环节,很显然,这形成了一个“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供大于求了。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影响并不是针对所有演员的,除了由于税率提高导致演员这一群体整体收入减少外,“无戏可拍”这一状况更多针对的还是一众新人演员。

    许多新人在刚出道时,大制作的作品往往很难接到,所以公司一般会从小项目开始给他们接起,但现在大量小成本的项目纷纷撤出,导致很多规模不大的公司即便是有心也无力给予艺人一定的资源,这种影响对于新人这一群体来说还是十分不利的。

    说到底,如今影视市场缺乏的还是专业演员,也就是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例如三大院校一类的高校,每年产出的演员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不过,通过其他渠道成为演员的群体却十分庞大,无论是跨界、改行、选秀、被星探挖掘还是当练习生等等,绝大部分艺人最后的“归宿”似乎都以拍戏作为终点。如果放在往年,这样一个总基数还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随着今年开机项目的骤减,便形成了演员数量供大于求的局面。

    “竞争的压力一直是有的,但我觉得是一种良性竞争,有压力才会有更多的动力让大家去多多钻研演技。对于整个影视行业的话,我觉得市场的竞争法则和政府的管控都是有必要的,我希望这个行业是进步的,整个行业可以发展的更好。”

    我们的嘉宾朋友表示,对于当下的影视市场,相应的管控以及政策的完善都是必要的,而且虽然现在演员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会推动大家去更多钻研演技,形成一种良性竞争。而且,虽然目前演员的税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会直接导致影视投资项目的成本增加。不过,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各类项目的投资风险却是会进一步升高,即便是投资很大的作品也难以保证票房或是收视率回本,所以如今许多项目亏损严重、赔多赚少的现象也是很普遍的。

    对于投资风险高这一点,无论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会面临这一问题,除了各项管控和要求越发严格外,观众们的口味和期待值也是不断提高,加上之前“票补”政策取消、电影票允许退换等措施实行后,那些想要以一种“一般般”的状态将就下来的作品是很难生存的,尤其是一些投资不小的项目,一旦最后的效果反响不好,赔的也是很多了。

    在前段时间,圈内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都转发着一篇“讨薪”的文章,是安徽卫视《远游48小时》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在向出品人集体讨薪。简单来讲,就是这档节目由于远赴海外拍摄等情况资金十分紧张,所以从第一期拍摄起,全组工作人员就没有发工资,直到最后,节目播出效果十分不理想,各方面基本也都没有回本,而且这时出品人还玩起了“人间蒸发”,所以大家最后一分钱都没拿到,于是也就有了工作人员集体讨薪这件事。

    虽然在讨薪这件事情背后,出品人的道德人品十分有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一旦一个项目最终无法回本,那结果就是全体人员集体倒霉,投资风险可见一斑。“可能大家在初始投资的时候对于市场和项目的评估和把握并不那么专业,所以想要降低风险的话,我觉得要培养这种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对项目评估的专业度。”我们的嘉宾朋友坦言,要想让项目达到一定的回报,所有相关人员势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对于市场的风险评估水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才能拥有抵挡风险的能力。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曾经那些非专业人员的问题就格外显著了,而那些“烂片”、“烂项目”也大多会在今年一并碎成泡沫。

    “寒冬”究竟是好是坏?

    “寒冬”过境,必定会“冻死”一批人。

    但,最终能存活下来的都是强者,这对于整个影视市场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净和过滤?

    “真正想要做剧或者电影的人会慢慢沉淀了下来,而急功近利或者为钱涌入这个行业的人可能渐渐会被市场和观众淘汰。”我们的嘉宾朋友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次“寒冬”的最终影响,毕竟在大量资本流入市场之后,滥竽充数的圈钱现象十分普遍,而此次整顿和调整的开启也必然会为影视行业来一次“大扫除”,正如小编前面所说的,让那些“非专业烂项目”通通泡沫化。

    虽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影视业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这片繁荣的背后,与之共生的则是各种乱象的出现。针对一直以来堆积的各种“乌烟瘴气”,影视市场显然已经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维持一种稳态了,因此这个时候相关部门的大力整顿正是在帮助它恢复正常。

    除此之外,尽管目前演员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在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恰好是形成了一种“倒逼”,推动演员群体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有能力的留下,没能力的淘汰。

    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寒冬”的威力会特别大,即便是那些真正兢兢业业搞创作的人也会有一种艰难前行的感觉,比如很多成本规模虽小但又极具潜质的影视作品,他们的处境要比其他“财大气粗”的剧组难得多。

    但是,坚持一下,大浪淘沙过后,能撑到最后的一定是赢家。

    当然了,“寒冬”过后,最直接的受益人还是各位观众,毕竟滥竽充数的项目都被过滤掉了、烂片少了、演员素质也提高了,这不仅是影视行业的自我净化,更是给观众眼球的一场净化啊~

    在上个月的月初,国家广电又发布了一则关于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大致内容就是针对影视明星过多、追星炒星、泛娱乐化、高价片酬、收视率(点击率)造假等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视听的监管,也就是说,今后的各类网剧、网大以及网综等都会与上星作品以及院线作品统一标准,但凡存在问题的作品,网上网下一律不准播出。

    由此也可见的,这次相关部门整顿影视圈的动作已在各个领域展开,并且势必要贯彻到底,同时,我们也预感到,一切远远没有结束,而且这只是刚刚开始。希望吧,经历过一系列整改后,大家能获得一个更加明净的市场环境。

    “寒冬”很冷,还望撑住,毕竟严冬过后就是暖春,但愿从今往后,大家拥有的不仅是“量”,更多的还是“质”。相信好演员的春天要来了,好作品的春天也要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视寒冬”袭来,影视市场究竟是万物凋零还是百废待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ji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