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受教师推崇的生本教育,让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开始对语文的创新有了新的思考。郭思乐教授关于语文四步走的模式(前置作业——小组交流——课堂展示——质疑探究),像一阵清风,徐徐荡漾在语文教师的心间。那么,如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转换教师角色,带领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也成为如今我内心最大的困惑。
走上讲台也已一年有余。回想这一年多的教学经历,最不能忘记的情形是自己在讲台上激情昂扬、自我陶醉,台下的孩子们却目光茫然、无动于衷。每每遭遇这样的尴尬,内心就很不是滋味。课下进行自我反思,也并没有觉得是自己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甚至曾经一度埋怨,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借口也曾让我不断释怀。再后来,看到学生语文课上痛苦的表情,我才真正意识到,不是孩子们的理解跟不上,而是我的语文课堂本身就出了问题。孩子们对语文的不感兴趣、在语文课堂上的坐立不安、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都在不断削减语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扼杀他们关于语文的丰富想象力。这又让我开始紧张,到底应还给孩子一片怎样的语文天地,才能释放他们的天性?
广州生本教育的学习,让我这个菜鸟级的老师也仿佛得到大师点拨一般,眼前似乎一下子亮了起来。对于语文的教学,也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方向。郭教授提倡的大语文阅读,即海量阅读,就是要求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寻找语文的乐趣,体会语文的无限魅力。其实关于语文的学习,不外乎就是阅读、写作。读的多了,自然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多是在分析教材,按照传统教学模式,从字词开始、讲到课文段落篇章布局,都是支离破碎的分解,并没有呈现给学生课文完整的美。这样的学习,学生是无论如何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的,又怎么能在课堂上积极活跃地参与讨论、思考问题呢?
所以,思考再三,仍是觉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最妥。倒不是想着推卸教师的责任,从长远来看,读到心里、读到骨子里的知识,才是他们自己内化的东西。三毛有一段话,我特别赞同:“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对于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于孩子们也一样如此。在经典作品中,孩子们吸收的是作品中高贵的涵养、细密的思维、充盈的智慧、还有作者精彩的篇章、严密的布局,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远大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械灌输。教师还给孩子一片阅读的蓝天,或许他们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像先前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一样,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自己深思熟虑的见解,总是会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那才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东西。
还给孩子们一片阅读的天地,让他们在自由的阅读中尽情驰骋,练就一身独立思考的本领,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迎接明天的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