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水果湖距户部巷不过5~6公里距离,我也是经常回那里逛逛。毕竟我在那里待了18年,从小学到高中,户部巷寄托着我的青涩时光,是我出生长大可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
然而现在,掐指40年间,我却感觉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户部巷似乎变得越来越陌生,这种感觉,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想找出个所以然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答案。
街,道,巷依然熟识,可以信步穿越,不至迷途,只是满目仿古的墙砖屋瓦和金字招牌以及灯光电影,还有从这些招牌里面走出来的一个个陌生且冷涩的面孔,让人觉着疏远,不想留连,仔细琢磨问题所在,我恍然大悟,原来,陌生,缘于它的改变,它的追逐,它的彻底地脱胎换骨。
我终于发现,我来户部巷,不是发现,而是回忆,找寻曾经的蛛丝马迹。
记忆中,百十米长五米宽的巷子42家房客紧密排列,正好和对面民主路小学等长,鼓坯房每天下了门板算是开了门,门前便是小学教室的窗口,整齐朗朗的读书声透过窗口敲打着耳膜,那个时候,我常想,快点长大,背着书包上学校读书,肯定是件特别开心的事情,因为,每天放学的时候,都能见着背着书包的小子们的兴奋,看他们在巷子里嬉戏追逐风一样地奔跑,听书包笔盒拍打屁股大腿传出的啪啪声和他们的笑语欢声,那份欢快,真叫人羡慕和嫉妒。
清晨每家各式各样的土制小炉点了纸堆了柴和煤球冒出的蓝蓝烟雾充满了巷道,不敢快跑怕憋了气喘不上来,女人们拿着蒲扇对着炉口死劲摇摆生怕烟熄火熄挨屋里男人的骂说没用的东西连炉子都生不着,每天上午听见铜铃铛声非下河即是倒垃圾,全巷人提溜着围桶马桶痰盂撮箕盆筐蜂拥而至,椭圆型木桶粪车和长方型垃圾车很快就被堆满,光臂的拉车人摇摇晃晃拉着车滴漏着一溜氨气,习惯了的巷中人照常作息到不觉得有什么难闻的气味,中午三角竹架晾衣晒褂横七竖八,路人不得直行必须绕衣架走路,没有人觉得妨碍了交通出言不逊而扯皮拉筋,直到下午,摇着蒲扇赤膊上身端着碗筷的街坊们才开始串门闲聊蹭饭蹭菜蹭烟蹭酒,共享一天中最悠闲的散漫,徬晚时分,藤椅木凳靠背椅竹床排成排,满满地塞住了整条巷子,只留出一边小道方便行人穿行,讲故事的打牌的下棋的拉京葫的好不热闹,站在竹床上一眼望去,鸦鸦的一片黑头,光光的一片裸身,有上衣遮体的,肯定是是巷子里的婆婆妈妈些娘儿们了,偶尔有一辆崭新自行车或陌生漂亮的小姐姐路过,必然吸引整条巷子男人和男孩的目光,齐刷刷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议论纷纷啧啧羡慕。
天气晴好的时候,趟竹床上,一整条银河刚好从巷头落到巷尾,巷头星星密集,似乎较小,总是有些云絮糊了眼睛,得了白内障似的看不透彻,巷尾的星星稍许稀疏,偏大一些,可以透视过黛黑色空洞样的黑夜看得更远,就这样数着星星,偶尔横穿巷道的流星,总是逃不过我的法眼。
整条巷子杵两根木头电线杆,两盏25瓦的戴着铁盘罩子的路灯,间隔20来米,风起时,灯罩摇恍得厉害,特别是秋冬时节,夜深人静的时候,树影和风声,加上听过的吊颈鬼等妖怪的故事,巷子里如有鬼魅魍魉穿梭其间,碜得人心慌发麻,自己把自己吓得不轻,不敢出门。
记忆这东西有时非常奇怪,你刻意去回忆的时候,死活记不起来,当你不需要想起的时候,一些曾经的事情却突然呈现,让人感慨时光的飞逝。记忆就像沉入海底累积的沙烁,也似地窖池中偶尔溢出沼气,非波涛汹涌不会翻腾显现,偶或则自己扑腾出来,让人始终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有一种情节,也许就是这样,离开并不意味着忘记,可能还是另外一种回归。
上世纪70年代初时的一天,巷子里突然里来了许多扛着铁锹钢钎的工人,他们把巷子的青石条路面一块块挖起装车运走,然后铺成水泥路面,说是“改造”,待我上中学时,巷子里的许多青砖木质房屋都面临倒塌的危险,外婆家的房子全靠两根碗口粗的木柱顶着别人家的墙壁,坚持数年才不至于倒塌,最后还是不得已,只好将自家私房交房管所修缮改造而转为公房,这样的情况在户部巷有很多。80年代初,迫于生计,石太婆首先开始了个体户单干,一碗热干面养活了一大家七八口人,到90年代,街道居委会用上心来,拆了小学墙壁,拓宽了巷道,仿古装饰了巷面,全巷总动员做小吃,并且广纳各路厨艺掌门,招贤四方特色食味,成就了武昌区小吃一条街,不仅如此,户部巷甚至还将1号前民主路地段和42号后自由路地段全都规划进来。百年店老字号老通城蔡林记大江南北川湘粤菜,各地名吃荟萃于此,集于一巷,经过大力宣传弘扬,终于,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无人知晓闲寂散淡的丑小鸭小巷,完成了它现代版的华丽转身,蜕变成一只武汉市家喻户晓的貌美喧嚣骄傲的白天鹅小吃一条街。
都说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回忆。80年代去户部巷,哦,应该称之为“回”户部巷,家家户户熟悉的面孔,龚太婆石家家熊奶奶周爷爷招呼着,遇着同龄者,燃一支烟,抽着相互的信任和问候,小板凳拿出来挨屋檐坐下聊外面的见识和奇趣,不听到外婆喊“伢呃,回来吃饭呐…”就可以一直坐到天黑而不回家,那时候到户部巷,来了就想多坐一会儿,来了就不想走,户部巷有热度,让人舒适,有温度,使人温暖,重要的是它还有巷味,邻里间的那种和谐闲适走门串户,那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今天去户部巷,它已是熙熙攘攘人潮川流不息灯光电影声响乐高之地了,已是一条商业小吃名街,这么些年,它一路走过来,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不仅如此,它还撇下了许多的巷子里面的老人,迁离了许多的老街坊老邻居,移来了一大批新人,像歌曲《小城故事》中唱的“来的来,去的去…”,它已完成了量到质过程,改变了模样。
前几年,外婆以102岁高龄离开了我们,没有了外婆的户部巷,对于我来说,也就没有了根基,它已不再是我的“澎湖湾”了,与我隔绝了关系,不过,它终将成为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虽然这符号也正在逐渐疏离,变得越来越模糊,并且难以寻觅踪迹,但是,毕竟,它曾给过我烙印。
今天,我终于明白,我已不属于户部巷!哪怕我的追踪回忆,恐怕与现代的户部巷也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户部巷越来越年轻,陌生,我将越来越老,荒芜,我已从一个巷中人变成了一个地道的观光客。那什么“我已变得不再是我,而你却依然是你…”,但愿,户部巷,你越来越好。
豹哥,2022-1-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