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案例最后一段手记,突然想到了一个电影:《摔跤吧爸爸》,同样的是孩子都有一个把自己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的父亲。
案例中的主人公在家中无法感受亲情,家庭氛围阴沉急躁,他选择了离家出走的方式与父亲反抗。心理教师了解了孩子这种行为的原因:孩子的哥哥有先天性心脏病,父母把全家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上,所以对他寄予了高期望,甚至把这个孩子当做全家都救世主。每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就会对这个孩子批评打骂,孩子心理遭受了创伤,选择逃避。
我们说,孩子也是独立的一个人,应当被他的家人尊重,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行为,如果孩子的行为和思想不是正确的,那么家长可以给予适当指导,但绝不该是把孩子的一切包办。同时不应给孩子那么大心理压力,这会让孩子纯真的世界遭受打击。作为父亲而言,最好的方式是爱他的妻子,以自身行动师范,为家里传输正能量,更要为孩子做好一个不怕困难,乐观积极的"男子汉"形象,这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作为母亲而言,应当给予孩子关爱,但不是溺爱,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港湾,让孩子有个可以找到安慰同时能有勇气继续前行的地方。家庭氛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让孩子有更健全的人格,父母都应负起责任,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愉快民主的家庭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