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我在某读书群领读的其中一章节。
说到行动,不知道你们心里会蹦出什么样的念头。
我们来看下常规的解释
行动: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这里,有个目的、目标
任何行动都是建立在目标的前提下,思考后有意识的行动。
如:我们领读认知觉醒的每一个章节
以我为例;想要领读必须要熟悉这一章节的内容。
想要熟悉,我肯定会去重新看这一章节。
看,这就是行动!
这个行动的前提是,群管理在群里面发出领读的目录时候。
我想要加深对这本书或者说对这本书的某一部分内容的更深刻的印象。
并且让这部分内容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让我们的神经元去产生更深刻的连接。
我们来看下书中的解释…
(当你每次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在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得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的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我有了这个念头,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才会去行动。
所以后边的一系列都是行动的过程。
比如领读之前我去熟悉内容。我来写初稿。
但是我并没有真正的去做这件事情。
有可能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或者生活的原因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
也有可能我想写,但是我没有任何写作的功底,我不知道如何下笔。
这里又有两个因素出现。
第1个我忘记。
这一章节本来是昨天我需要领读的内容,但是昨天我忘记了。
群管理昨天晚上才提醒我,我才想起这个事情。
忘记源于,我对这个事情的不重视。
不重视是因为这件事情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并非必须的。
是可有可无的。
这就牵扯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
我心里并没有真正的想要去做出改变,并为此付出努力和行动。
一切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我想要变好,我想要行动,我想要成长。
想和要中间需要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或者说刻意练习(俗称执行合一)。
认知觉醒书中提到了骑自行车的例子,就是经过大量重复和刻意的练习。
我们现在可以换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行动的意义。
我们想要变好,才去行动的!
反过来:俗话说,不进则退
我们在没有变好的,或者保持不变的这条路上也一直在行动。
生活中!
我们想要睡懒觉,这个行动一直没变过,而且做的一直很好。
想要玩手机,我们也一直行动在刷抖音、朋友圈、B站的路上。
想要偷懒,想方设法的去摸鱼。
你看这些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也是行动,只不过这个行动是负面的,不好的,我们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确实是许多人在一直做的。
本来想明天早上来分享个人的一点感悟
我既然分享的是行动,既然行动,那就立刻马上开始。
拖延是行动的天敌
想到就做,是对“行动”这一“词”最大的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