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首先,肯定是大量办案子。
什么看书、工具、关系、背景,加的经验值都特少,只有办案子给律师加的经验多。
大量办案子,而且,是大量扛案子。
就是你做助理参与案子,跟做主办律师直接面对法院、客户,进行决策、承担责任,提升的速度是差很多的。而大部分律师化茧成蝶,就是他开始大量办案子,每天发愁结案难,半夜三点做噩梦开庭败诉惊醒的那几年,完成了从法学生到执业律师的蜕变。
案子也不限制是所里的案子,还是自己的案子,加的经验是一样多的。
案子本身也有质量问题,不同的案子加的经验值不一样多。
交通事故、工伤案子做1000个,可能后面一次就加1点经验甚至0点经验了。律师的专业观、产品观的形成,只能是从高到低,很难从低到高。难度越大、标的额越大、关系越复杂的案子越锻炼人,向下兼容。大部分案件都遵循边际效应,就是重复的体力活儿的部分越多,收益越低。
大体上说,优秀律师 = 办几年案子
具体点儿说,风里来、雨里去,坐飞机、赶火车,在法院门口吃早点,在律所楼下吃宵夜,看守所门口赛跑,派出所外面候着,胜诉、败诉,被客户投诉,被客户夸,被领导夸,收水果锦旗,被领导批评,被客户批评,给司法局写情况说明,办结案、办退费,调解、吵架,打电话。
打电话,和客户一口气打几个小时的电话,说不完的话。放下电话,人瘫下,回收自己刚才用嘴讲出去的魂儿。
贤者时间(律师版)。
然后,就是平台加成。
我昨天去找胡黎明喝茶,胡主任给我看他刚接的标的额十几亿的大案子,一个原告,被告十来个,原被告十几个代理律师包括君合、金杜的律师。
胡主任就感慨,这些年,经常和君合、金杜的律师对庭,明显感觉比一般的同行优秀。
大平台,大案子,案子数量质量有保证,再加上有好的办公室氛围(最起码卷),系统的培训,就让这些律师在案件的办案质量、细致程度以及客户服务的细节上,可以做到比大部分同行更出色。
作为对比,同样是大律所的合伙人,我另外一个朋友(不是好话不提名字了)就给我提过,他们所,某大平台律所,就是师父们都出去办案子了,徒弟们就在律所的公共办公区凑在一起,插科打诨聊闲天,最有意思的事儿是,一起给合伙人起外号儿。
我朋友说,看到这名场面以后再也不敢给小助理放公共办公区了,自己给他单租个工位。但是我认为这并不能避免他被起外号。
这就是平台对做律师的加成。好的平台,让你变得越来越好,烂的平台,让你稀里糊涂的变烂而不自知。
第三个因素是个人努力。
毕竟不是人人都去君合金杜,如果没有好的平台,又想干得优秀,那对个人的天赋要求就比较高了。这个天赋,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是对法律的敏感度,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理解,还有毅力、行动力、自制力之类的因素在里面,好的性格非常重要。
比方说,优秀的律师,这个人可以不在金杜,但是他不能不卷。
卷这个词,在这个互联网舆论环境下,他是一个贬义词,用来批判资本主义的无情,用来控诉阶级的固化,用来批评社会环境对这一代年轻人的不公。
但是你可以批评、抱怨、发牢骚,你没办法避免你的上铺兄弟卷你。就是你在长吁短叹的时候,人家已经乐在其中了。你在往外推活儿的时候,他去找所主任要案子了。你每天打卡上下班发呆,他疯狂加班半夜发邮件。
你每天痛苦多一分,他每天成长多一点。岁以年计,总有人数倍优秀于他人,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然后有一天,十几亿的案子,原被告有他没有你,你连评价金杜律师也不过如此的机会都没有。
他没拼过资本家,也没改变社会结构,但是他很轻松的拼过了你,可能不是因为他有多强,而是他的竞争对手一个个的都不怎么强。虽然资本家一个个凶神恶煞的,但是,别担心,平庸的给优秀律师垫底的下铺兄弟可多着呐。
今天行业上这些翘楚,或者说优秀律师们,当年都有做小弟的时候,也是一样和他的同学一起入行,有的人还在,有的人消失了。
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大平台出来的,得益于平台的培养,也归功于自身的努力,毕竟也不是平台出来的人人成器,只是概率大了那么一些。
还有一些优秀律师,他们数量更多,就是来自江湖之中,没有平台的培养,没有系统的培训,这要是再不感谢他们自己自身的强大优秀,那就只能感谢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大环境吧。
网上有些奇奇怪怪的观点:
比如,万般皆下品唯有独立高,比如,万金油是专业化的基础。
优秀律师提供优秀观点,不优秀律师提供不优秀的观点,不优秀的律师比优秀的律师多,不优秀的观点就比优秀的观点(数量)多,但是不优秀的观点没有优秀的观点收藏比赞多。
不优秀的律师会假装自己优秀,只有你真正优秀了,你才能辨别谁是优秀,谁是假装。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你能分辨哪个回答是优秀回答,但是大概率你不应该是醍醐灌顶,而是产生共鸣:他和我总结的一样。
正因为有时候,选择会大于努力,所以,要努力选择。
更大的城市,有更丰富的案件种类,和数量,也更有机会找到好的平台。
入职之前,多花点时间在“我在北京还是郑州实习”、“我去金诚同达的A团队还是去盈科的B团队”、“做刑辩还是做破产”,要比在入职甚至执业之后琢磨去哪儿找案源更事半功倍。
多花点时间,跑在面试的路上,在执业地逛上至少20家律所,拉个表格,认真对比,要比你入职以后看知乎“实习期该怎么实习”效率高。
如果你已经没在之前好好花心思了,那当你走到瓶颈的时候,除了发愁“怎么拉不到案子”“怎么学不到东西”,在原地找答案,甚至开始思考“要不要做律师”“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做法务”“要不要考公”“要不要考研”,给自己找条退路、找个借口、找个理由去躺平。
你不妨想想,其实还有一条更卷的路:去大理!
哦不,去北京。
去大理你就完了,离优秀律师越来越远了。要去个更大的城市,找个更大的平台、去一个不同专业化的团队,再拜个优秀的师。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别说自己年纪一大把了,独立好几年了,已经爱上了自由的滋味什么的。
我认识有位原本就是优秀律师的律师,干了十年之后,还拜师的,于是更优秀了。你去大平台、大城市,光是拉案子的方法都能多学几样。但是要躲掉一些坑,因为有人能让你优秀,就能有人能把你变废物。
平台城市团队固然重要,最重要的,其实还是人本身。
个性这东西是勉强不来的,有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就像前不久有位同行,入职之后感觉自己钱少,因为她去的所结案后发钱。如果迟钝的彻底也好,就是钱少也不在乎,可惜只是反射弧长:她干了几个月,拿到工资之后一数就后悔了,开始打退堂鼓。
虽然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具体到会怎么选,往往性格才是主要因素。
虽然平台和案子如此重要,依然不可能人人都去北京,人人都去金杜。之所以会有人跑到好的平台去,有人去省会,有人在县城,本身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体现。
县城也依然会出来大律师,闷头干了二十年,一年业务一二百万,车、房子都有了,又哪里不好呢?只要他自己觉得好,能熬得住,不影响他在不优秀的平台,做优秀的律师。
和跑得快、跑得远比,跑得久(耐力强)也是一种优秀。
有些人的性格,是很别扭的,
就是他之所以想要优秀,是为了躺平。“去好的平台”,并不是为了去卷、去做什么优秀的律师,而是希望去了好的平台带着他飞,能钱多、不累。
只要我考上北大,就能去金杜,只要我去了金杜,就香车宝马赢取白富美。我一去金杜面试心凉了半截,面试官问一个月休息半天干不干。我不开心了。
去卷到极致的地方,又怕卷,当然会痛苦的。做优秀律师,又怕累,当然也会痛苦的。
要扪心自问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成为优秀律师得到的一系列好处,还是优秀律师本身。
因为有些时候可能你的性格本身,其实就不愿意做个优秀的律师。
毕竟律师就是很卷,优秀的律师卷上加卷。你享受不了优秀律师的乐趣和好处,就得不到正能量和成就感,就忍受不了做律师带来的精神上的负担,承受不了执业生涯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挫败,就不能平稳经历这个漫长的过程。再优秀的律师,不如意的事情也是十有八九。
去北京,说的简单,买张车票的事儿,但是要有多么大的决心才能去得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