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少年读典籍,《呀!海错图》:清代的纸上“海洋馆”

少年读典籍,《呀!海错图》:清代的纸上“海洋馆”

作者: 在山清泉水 | 来源:发表于2023-11-07 21:03 被阅读0次

从西汉开始,中国人就用“海错”来描述海洋里错杂繁多的海洋生物。“错”是种类繁多之意。

《海错图》可谓是中国博物志里的瑰宝,是一本古代海洋生物的图鉴。

创作者聂璜是康熙年间的一位博物爱好者,一直对沿海生物心驰神往,想一探究竟,并决心自己编绘一本海洋生物集,以弥补自古以来此领域图谱的缺失。

他考察了天津、河北、福建等多地,画下看到或听说的每一种海洋生物,并翻阅书籍且向当地渔民求证。

最终,一本妙趣横生的《海错图》问世了,共计四卷。

《海错图》中的插画都是聂璜亲笔手绘,并给每一种生物(共300多种)插画配以朗朗上口的“小赞”(解读文字)。

在清朝,堪称是一本极其前卫、有趣有料的划时代著作。

然而,这本书长期流落民间。后被清朝太监苏培盛带入清宫,旋即成为雍正、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之后,一场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奇遇才流传至今。

这版童书是原版《海错图》的精编版,挑拣适合孩子们阅读的鱼兽鸟虫、神兽、自然现象等编撰成一场海洋生物知识的博物学盛宴。还包含了地理、自然、动物、神话、志怪、民俗、历史、艺术等知识。

聂璜将真实存在的海洋生物,道听途说的生物,神话传说中的生物都记载其中。

细致的工笔画,将动物们描画的惟妙惟肖,像漫画,可又一本正经。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吸引孩子们在海洋的世界里畅游。

凶猛食人的海蜘蛛、会“唱歌”的座头鲸、长着老虎脑袋的虎鲨、头生双角的潜牛、鳖身人首的“海和尚”……

科学解析、人文故事与这些奇形怪状生物的结合,不仅为孩子们一步步揭秘它们的“本尊”,还能增强人文素养。

四鳃鲈,严格说来它不是鲈鱼,而是今天的杜父鱼。西晋文学家张翰当官上任时,因想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辞了官,回家去了。这就是鲈鱼堪脍的典故。

箬叶鱼,是今天的比目鱼。传说,越王勾践吃鱼时,有一次只吃了一面,把剩下的另一面扔到水里。这一面竟然复活了,于是人们把它叫“王余”。

人鱼,其实是今天的儒艮。唐代诗人李颀写的《鲛人歌》的故事,格外让人动容。

如今,原版的《海错图》,三卷藏于北京博物院,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版童书则是两处博物院藏本的精编版。它正带领着孩子们一边踏上脑洞大开的海洋探索之旅,一边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

相关文章

  • 我喜欢的一本书

    给大家介绍我喜欢的一本书——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海错图》是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黄所绘制的一本书。《海错图笔...

  • 海错图笔记:《海错图》很好,《笔记》另论

    《海错图笔记》不是《海错图》,是“博物君”张辰亮考察《海错图》时随手所做的札记,而且也不是全本《海错图》,只是一部...

  • 去上海海昌海洋馆 庞芸熙(四下第五篇)

    清明节之前,妈妈和几个同事商量着去海昌海洋馆旅游一天。回到家妈妈问:“你想不想去海昌海洋馆呀!”我兴高采烈地说:...

  • 央视推荐、乾隆给皇子们推荐的启蒙读物《故宫里的博物学》来了

    今日给大家推荐这样一套以清代文化巨作《兽谱》、《鸟谱》、《海错图》为蓝本的《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 《故宫里的博物学...

  • 海错图

    算是巧遇,又或许是筹谋已久,决定到先锋书店看一场讲座,没有打算购书,然而却迟了,于是手足无措,悻悻买了书来。 作为...

  • 海错图

    《海错图》一共四册,三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一册收藏在台北故宫,画册中记录了大量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 据说,乾隆皇帝...

  • 海错图

    读完了这本书我认为人类是非常的恐怖的,他们能使一个物种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濒临灭绝,甚至没有喘息的机会就消失在这...

  • 读《海错图笔记》(1\50)

    昨天冰棒姐姐给我发了篇关于自律的文章,让我2017年先定个小目标。我定了个看50本书,写50篇读书笔记,跑8...

  • 322·读《海错图笔记》笔记

    读了最近的网红书《海错图笔记》,写上一篇读后感,是以记之。 其实,买@无穷小亮微博 的《海错图笔记》对于我来说,更...

  • 一本看着玩儿的书——《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 乍一看“海错”,想当然的认为是纠正海洋生物的书,错了吗?就得纠正。打开书看,海错的“错”,不是错误,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读典籍,《呀!海错图》:清代的纸上“海洋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bf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