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
1.请简要介绍您之前的工作经历,并谈谈对现在事业产生的影响。
89年工作,先做了13年老师,担任中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师,当班主任。可以说是很优秀的老师吧。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比如说,作文教学(教作文、改作文、批作文、评作文)、主题阅读、项目式学习、无差生带班(差异化教学)。
02年,全家迁到北京,席殊好书杂志做编辑,顺手接过编务工作,完全是义务的。编辑工作锻炼的是眼光,编务则是能力,计划、统筹、协调,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打杂,不愿意做,但事实上很锻炼人,很像现在互联网运营的岗位。我是一个喜欢主动揽活的人。
03年加入卓越网,经历了亚马逊收购。这两份工作,应聘时,上司都嫌弃我,有孩子,没高学历,没工作经验,看上去还柔柔弱弱的,但是,基本上一两个月后,上司都会很庆幸,原来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汉子。可以用极其勤奋、极其好学来形容吧。我03年9月以普通员工身份加入卓越,一个月后成为精品俱乐部执行主编,年底成为卓越网内容副总监,独立负责会员俱乐部。这一段,是我职业生涯飞速发展的阶段。
后来加入的两家出版公司,读书人科技和新经典,读书人,就是做出《富爸爸穷爸爸》等超级畅销书的公司,新经典,畅销书就更多了,很多书是现象级的。
读书人科技是一个创业公司,我们那时就提出做自媒体,自出版,也就是数字出版。当你对一个行业了解得很深的时候,你自然而然会发现这个行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很多优质的图书,因为版权问题,往往在过了销售期后,实际上就不再进入流通领域了,这些书,对读者来说,是长尾需求,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再比如,有些很优秀的写手,出书还是很困难的,那能不能直接就生成电子书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做读书人科技,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很好的想法,到现在看来都很好。
那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Facebook还没有向公众开放,我们借了一个美国大学生的邮箱,登录Facebook,研究它的每一个界面,在中国,阿北在咖啡馆里完成了豆瓣的代码,博客中国正在兴起,盛大文学还没有诞生,新浪博客在邀请名人入驻,几个阅读网站开始尝试付费,但文学圈的人都瞧不起网络文学作者,目光敏锐的民营书商,已经盯准了一批未来注定要红遍中国的IP。
可惜的很,我们当时不太懂技术。我们的项目失败了。但那段经历,我觉得也非常难忘。首先,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多到可以用一切来形容。我们做过ERP,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那么,要懂物流,懂财务,做网站,要懂产品,懂前端,懂后端,做销售,要懂广告,懂运营……其次,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和我一起做技术的伙伴,之后我们一直在一起尝试各种各样的项目,形成了非常默契的合作关系;第三,要感谢我的前老板,从他那里,我学会了产业观察,我个人认为,这个是创业的前提。无论如何,你开始创业,你拿了一笔钱,你要对投资人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用户负责,那么,你对你从事的行业,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个是大前提。
博雅云课堂创办之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说:你前面二十七年的所有摸索,所有积累,似乎都是为了博雅云课堂的诞生。
2.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做儿童通识教育?
做儿童通识教育,应该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2016年,从澳大利亚回国之前,我已经花了两年多时间,观察和研究儿童教育,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包括儿童阅读推广行业。我花了数万元,买了各种网络课程,包括国外的,国内的,一家一家听过来,做了很详尽的分析。
毕竟,我经历过失败,有过失败的经验教训。我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梳理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和教育行业、图书出版行业的从业经历,我觉得自己做儿童通识教育,也就是博雅教育,我想,还是有一定优势的。2008年,我做过一个起跑网,实际上也是儿童通识教育。
无论是做起跑网,还是做现在的博雅云课堂,我想,我的目标,都是让我所接触的人活得更有尊严,更具幸福感,包括我自己。
要说动力,我觉得这是惟一的动力。
我们的社会,其实是有很多问题的,大家的幸福感普遍都很少。我来自乡镇,然后在乡镇教了很长时间的书。对农村,我觉得可以一言以蔽之:爱之深,恨之切。我是89年开始工作的,90年代初,社会开始流行读书无用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几年,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分化得严重。一方面,是家长对教育的高度重视,重视到畸形的程度,学区房高企、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农村再次出现读书无用论的现象,我们如果真正沉到农村里,会看到很多小朋友现在所受到的教育其实还不如我们那一代人,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原先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我几乎不再看文学类书,因为,生活远比小说要精彩。
一切教育的问题都是社会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导致教育的问题。为什么国家很重视教育均衡,但教育的城乡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为什么今天的家长如此焦虑,为争抢所谓优质教育资源逼迫孩子上各种实习班?至于社会,那各种怪现状就更多了。这些是社会学家要研究的事,我不多说了。但总言之,我认为,这几十年里,我们即使物质上是极大丰富了,但精神上并没有脱贫。我们需要精神上的脱贫。
说到这里,似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事实上,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且,可以很负责地说,我对中国未来的教育,充满乐观。像中心正在做的,我们正在育见未来。我们去看历史,包括看艺术史,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所谓物极必反,当一种艺术走到极致的时候,必然会有另一种艺术形式来消解它。就像欧洲长达数个世纪的黑暗后,迎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有经济能力的父母都选择用脚投票,他们把孩子送到了国外去留学——留学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大家对应试教育的不满。
看上去,应试教育走到极致了,那么,什么样的教育会是更好的教育呢?从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尽管知识在成倍地增长,科学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种可能,但总是有一些恒常的亘古不变的,如生老病死,如喜怒哀乐。我们人性中的渴望认同、渴望理解、渴望有尊严地活着,我相信,只要人这个物种还在,这些也就存在。以博雅教育的理念培养个体的幸福感,培养合格的公民,相比于应试教育,应该是更好的教育吧。
我们实际上是可以从方方面面感知到社会的需求的。感谢自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层面的学校,不少已经开始了探索。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可能还会强一些,当下,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各种新理念、新课程已经层出不穷了,各个地方都涌现了有教育情怀的良师,我们借用了良师,而没有用名师这个概念。我结识这些良师,总结他们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设计,总体来讲,都是从儿童出发,都真正把儿童的发展放到了首位。
再来看国家和教育部的顶层设计。教改的方向,尤其是评价改革的方向,都是指向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更重视个体发展的方向的。无论是核心素养的提出,还是教育部关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关于美育教育、关于STEAM教育的,以及互联网+教育、关键能力的指导性文件,都说明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向,是朝向培养适应未来的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的,这个方向是重技能轻人文的应试教育完成不了的任务,素质教育或者说通识教育必然会成为共识,可能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肯定已经开始。
春江水暖鸭先知,市场一定是最先知的,层出不穷的教育创新企业也证明了通识教育越来越被认知。而今,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被广泛认同。我认为,大学才开始通识教育是不够的,是来不及的,就好像无水之源,通识教育必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说,我们做儿童博雅教育,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
关于企业:
1.公司入驻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时间及目前的融资情况。
博雅云课堂是2016年12月入驻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公司正式成立的时间为2017年1月。目前,我们除了首批100万资金外,又于今年6月前获得了第二批资金,目前共400万,算是在种子期吧。
2.您通过何种渠道了解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获得过中心提供的哪些帮助?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的。从入驻以来,得到中心的无数帮助。有各种一对一大咖的辅导,有各种从战略到战术的指导,各种资源的对接。我记得我在年中汇报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创业者的孤独往往是无解的,但中心的创业者,不存在这种孤独。
3.介绍现阶段的团队构成及公司的商业模式。
现阶段,我们团队成员包括了互联网、教育行业、图书出版的资深从业者,而动漫和镜头叙事的作者,则都是年轻的90后团队。
公司的商业模式,目前来讲相对较为简单:精品课程研发,课程销售和服务。我们目前已经为几所学校提供了美学素养培训的服务,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还接了一个集团的美学素养培训课程研发的活。这些都是主动找到我们的。我本来并不想接线下的培训,因为精力很有限,后来,和对方磨课的时候,觉得这个培训,也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就欣然接受了。
4.如何做产品推广(针对学校、教育机构和个人)?
针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推广:目前我们的产品已经下沉到学校中,并有更多学校在接洽之中。因为我们的产品具有唯一性,且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如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如美育进校园,所以,在推广的时候,学校普遍对课程内容、课程设计都高度认可。
我们也遇到一些阻力,目前正在做的,一是根据学校的个性化诉求,把课程进行细化,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二是根据学校的需求,把中国美术简史和STEAM课程进行无缝结合。我们正在做下一步的研发,而且可以透露的是,下一步,美术简史作为一个载体,我们会更多地融入创新元素。
针对个人的推广:目前主要是和一些比较大的公号洽谈合作,已经达成意向的有三家;我们会逐步尝试全网的课程内容分发,包括像SEO啊,这些本来就是我们团队的强项。SEM啊,信息流广告之类的,可能会去尝试,但不会投入很多,毕竟,流量成本太高了。内容即流量,我们还是期望做好内容,让它有很好的自然的成长。
5.博雅云课堂与传统MOOC平台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从用户、付费、课程内容等角度)
从技术来说,是没有差别的。但是,博雅云课堂和传统MOOC平台的差别还是很显著的:第一,我们的用户不是买单者,我们内部常常有一句话:吸引家长、吸引老师,留住孩子,这个对课程设计的要求相对会比较高。我想,在这方面,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还在探索更多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在互动性方面。第二,也因此,从课程设计来讲,我们选择了非真人讲授,用动漫形象来授课。当然,我们本身定位于教育+内容,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打造IP形象。除了老师的动漫形象外,我们还设计了阿诺阿贝阿尔三个形象,合起来就是诺贝尔,他们会在不同的课程里出现。这也是继钱学森之问后,我一直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度,为什么得诺贝尔奖的人那么少。期望我们国家未来会成为一个诺贝尔奖大国,原创思想、原创艺术和原创科技大国。
6.传统MOOC存在课程完成率低的问题,博雅云课堂在这一方面做了何种改善?
实事求是地讲,在技术上,我们并没有做到改善。当然,路径是有的,方法也很多,但依我们现在的资金实力来讲,我们现在还做不到。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服务。因为小朋友和大学生不同,小朋友的完课率,一定是由他的老师或他的家长决定的。所以,我们做的,就是服务好老师和家长。为此,我们分别做了两个社群,一个社群是博雅良师汇,里面很多教授名家,也有很多一线老师,我们以统一的理念要求,入群即良师,平等分享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另外一个社群是家庭学习共同体。目前,我们服务的虽然人数还不是很多,但都比较活跃。
7.目前推出两门课程《给孩子的中国美术简史》和《博雅日课》都是线上吗?是否考虑印发教材?
都是线上。肯定会出版教材。因为我本身就是图书行业跨界来的。《给孩子的中国美术简史》已经在编辑中。
8.课程研发过程中,如何整合人文、科学、艺术等知识来提升儿童的写作、表达、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请举例说明。
一部图画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图像里包含的人文、科学、艺术知识本身就异常丰富,而且,图像比文字更加真实,更加生动。我们的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借助中国古代名画这个载体,来帮助小朋友大朋友们更好地认识传统中国,美学中国,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我们以绘画的形式串联起了整个中国的士人精神,将历朝历代的时空横列在小朋友大朋友面前。
整套课程不只是美术欣赏课,更是关于华夏文化的通识课,课程以美术鉴赏为主线,对每幅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经历、诗词歌赋、风土人情、政治变迁等进行系统介绍,实现艺术、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无缝融合,克服了人为分科造成的学科壁垒,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在文化情境中直观感受到华夏美学的魅力所在;同时,通过分析历代绘画大师对前人绘画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举个例子,我们讲画龙点睛那个成语故事里的张僧繇,就融合了古代神话、历史以及天文学的知识,以动画的手段来演绎古人对星区的观察与划分。这样的例子很多。
目前来讲,课程里的人文、科学、艺术的结合是无缝的,辅之以动画手段,能够把知识的难点、重点讲解得清楚,透彻。下一步,利用美术史这个课程,我们会继续开发新的课程,美术史是知识的输入,下一个课程,就要开始做输出了。学生利用所学到的中国绘画知识,可以展开做各种研究,可以做项目式的学习,完成儿童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这个课程已经开始研发。也感谢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老师,以及使用我们课程的学校,大家从不同角度给了我们很多灵感。
9.除课程内容外,我们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哪些服务?
除了课程内容和正常的平台使用服务外,我们正在做一个课程的整体服务方案,为学校提供教师美学素养的培训,帮助学校研发相关的特色校本课程等。这个整体服务方案,应该在12月份正式落地。
10.学生和家长的反馈如何,是否有可评价的标准?
目前学生和家长反馈的样本量还比较少,大家的直观反应是:啊,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名画,还有的说:这才是真正灿烂的古代文明,等等。来自一线老师、教研员的反馈会比较多,大家不约而同地会说:你们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我们目前开发的中国美术简史课程,我一直和学校和个人用户说:我们只要孩子去学,去认识,去体验,不要强求一定要学到什么知识。我们公司名称是博雅涵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博雅是目标,涵泳是方式,浸润式的学习,带给孩子的变化,是水到渠成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我们自己做了一套评测系统,但相对还比较简单,更深层的评测,包括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会在下一步继续进行开发。但基础的数据模型已经建立起来了。
11.公司未来的发展计划(从课程研发、渠道拓展等方面)。
从课程研发来说,我们会加大对美学美育,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华夏美学方向的拓展。从渠道拓展来说,我们会尝试和一些渠道合作,我们自己把主精力放在课程研发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上。
关于行业:
1.您曾有4年的国外生活经历,在您看来,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很多。如果一定要找最大的不同点,我觉得,国外的教育,更鼓励孩子成为自己,而国内教育,会设定一个目标,鼓励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
举例来讲,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基本都在家长或老师的重压之下,围绕一个目标,划定一个圈圈:进个好幼儿园,上个好小学,考个好初中,考个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什么是好?评价也很单一,小时候,成绩好就是好。工作了,薪水高、活不累就是好工作。这样教育出来的结果很可怕。
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是让人朝向最好的自己。西方的基础教育,更加接近博雅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
顺便提一下,在国外,我们去博物馆或艺术馆的时候,基本都会遇上老师带着孩子,我注意到他们并不是泛泛地参观,而是坐在一幅画或一个艺术作品家跟前,老师会提很多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我们在植物园里,也会碰到老师带着孩子在户外上课。现在,国内也开始做博物馆、艺术馆教育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2.美育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如何,请您谈谈自身看法。
蔡元培先生有一句话:“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我们社会目前对美育的认识,我觉得还是有所偏差的,我们通常把美育看成是提升艺术素养。我在做《给孩子的中国美术简史》的过程中,事实上承受了不少压力,我身边不少人会认为,啊,你的特长不是作文教学吗,作文教学才是刚需啊,你做美术,不是刚需啊。
虽然我知道这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但每次,我都会给对方解释:恰恰相反,我认为,美育才是刚需。尤其是对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刚刚摆脱贫困,物质开始极大丰富起来的社会。
美育,不仅是提升艺术素养,更不仅是找个艺术机构去学点绘画技法,学点舞蹈,钢琴考级,等等,那些当然也很重要,但是,美育不能停留在培养技能上。我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美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感受力:感受美的能力,感受幸福的能力。所以蔡元培先生才会说,美育可以代替宗教。
孩子养成了感受美的能力,他会活得更有趣,更自由,更幸福,更自信。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这样看,美育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融汇于每一门学科中,语言之美、数学之美、思维之美、科技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
哈佛大学有一个“零点计划”,已经有50年的研究,他们认为,艺术学习应被视为一种严肃的认知活动,艺术教育找到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源头,是一种多通道“思维教育”。乔布斯也曾经说过,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让孩子学习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让孩子能够美好地幸福地生活,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认为,这才是美育的真正价值。说回来,如果到我们的课程中,去中国古画中看看,基本上,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是非常之精致美好的,和我们当前生活中到处呈现出来的各种粗陋,有巨大的反差。希望我们能够重拾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如果我们能够为之做一些贡献,我想,这是非常美好的事。
2017年10月1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