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铁骨铮铮的纯爷们,我除了自拍以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八卦了。
朋友圈中谁跟谁暧昧了、分手了、劈腿了,我宁可少看两页营销书,也要探个究竟。
前两天听说有个男生,在异地偶遇自己多年前的初恋女友,遂回东北老家跟老婆离婚,南下广州发展,只为当已婚的初恋女友的情人,众人皆诧异。
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即使过了很多年,还惦记着搞自己的初恋女友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解释,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Zeigarnik Effect),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初恋美好断得早。
初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这样一件“没有处理完”的事情。即使初恋对象各方面的条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很多人会一直惦记着。就像出门一直惦记着门是不是反锁了一样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仍然恋恋不忘。
很多情景喜剧,总会设置一个一直都不出场的人物,也是在利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让大家一直保持好奇心。比如美剧《生活大爆炸》中,Wolowitz的母亲,总是能听到她搞笑有趣的大嗓门,但却从来没看到过她的真容。
在国际专业泡妞界(真的有这个“界”,我没开玩笑),流行着一个所谓的“猫绳理论”:
当你成功吸引到一个美女的注意力之后,你不能非常热切而正面的回应她的热情和好奇。你要保持神神秘秘、虚虚实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彻底的勾起她的社交胜负心,想要来“征服”你。就像猫和绳子的关系一样。
猫咪从来不甩命令,但他们会受到诱惑而追逐。如果把羽毛绑在绳子的末端并且适当晃动,就能让猫咪做出特技动作。但如果你把羽毛放在猫咪面前,他只会嗤之以鼻。
写这么多废话不是因为我的写作风格要朝《知音》的方向转型,而是因为要教大家用“蔡格尼克”效应来赚钱。很多做实体生意的朋友抱怨顾客来一次就不来了,复购率低;很多做互联网产品的朋友抱怨用户活跃度低,投入度不够,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利用“蔡格尼克”效应来解决,下面讲三个具体的办法:
1.触发“收集癖”
一包普通的干脆面,有多少人想一次买一箱?
一袋味道一般的水果糖,正常人谁会一口气买十大袋?
但如果干脆面里随机的放一张水浒武将卡,对于干脆面的目标消费者——小学生,情况会大不一样。
在我上小学的某个时候,整个学校的男生下课就去买几包小浣熊干脆面,买来也不吃,只是为了取出其中的“宋江”、“卢俊义”、“李逵”们,然后向大家展示自己集齐了多少张卡了。
上课的时候,也会偷偷的拿着各种武将卡跟旁边的同学交换。更有甚者,直接批发来几箱,依次打开也不吃,只是为了集齐这108将(写到这里不禁感慨,童年真美好啊,一包零食就可以收买所有快乐了)。一来二去,干脆面的销量翻了十倍可能还不止。
当然,有人看到这里会说:这不就是骗小孩子的把戏吗,我做的是成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成年人可没这么容易被忽悠。
此言差矣!
水果糖里放随机一张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的角色卡,集齐“刘关张”三人就送普吉岛7日游,而你随便买了一包打开有“刘备”角色卡,店家说我这儿正好有张“关羽”角色卡送你,只差“张飞”就可以得到普吉岛7日游了,你是继续买还是不买?
虽然你也知道很可能就没有“张飞”的角色卡,或者出现的概率就是很小,但是不是所有人都经得住诱惑,不想一试呢?!
支付宝过年时玩的“集福分钱”,不就是利用的类似的“蔡格尼克效应”吗?
谁说这一套成年人不喜欢?
不要把人类想得太复杂!
当然,如果要运用“触发收集癖”的营销手法,我建议大家还是套用大众熟悉的故事并提供一个奖励,分分钟销量爆棚!
送西游记角色卡,集齐师徒四人送西游记拍摄地旅游套餐。
送七龙珠中的一颗龙珠,集齐七颗龙珠可以获得5000元愿望基金。
送欢乐颂五姐妹中的一个角色的人形玩偶(不过用热播剧的IP得警惕版权问题),送上海3日游。
有人会说,奖品不需要钱吗,营销不需要成本吗?
大不了把中奖概率弄小一点嘛,心子再黑一点甚至可以不发奖品(但是得找点水军在百度上把XX骗子的信息冲掉)。人们很多时候参与这些活动,要的不是奖品,而是这个游戏的过程。
2.提供“优惠预期”
“优惠预期”,说白了就是,“下次来才可以占”的便宜。
人,对于“可以占但是还没有占”的便宜,往往会产生一种“一定要去占”的强迫心理。占了之后心理的某种压力才会得到释放,就像便秘多日最后终于一泻千里的肠道通畅感。
就像很多男人当年年少单纯赤子之心没有忍心睡自己的初恋,时隔多年异地重逢连蒙带哄也要把当年没占的便宜占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司机们都别装)。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pp,明明可以搞一个自动签到领积分的功能,还是要让用户点击某个按钮,消除红点后手动签到得积分。
因为让用户手动的去把“该占的便宜占了”,是释放用户的“蔡格尼克效应”带来的压力,用户会感觉更爽,虽然那些送的积分并没有什么卵用。
人一旦手里拿到一些优惠券、中奖券,不去兑现心里就不爽。这也是“蔡格尼克”效应作祟。如果你想要提高用户的投入度、忠诚度、复购率,给他们一些可以占的便宜,但是要下次再来或者下次再用才可以占到的便宜。
餐厅可以为结账的消费者,提供折扣券、优惠券,消费者下次来才可以当折扣使用
超市便利店可以每周搞一次会员顾客固定抽奖,然后公示到店里的墙上,刺激会员们没事就来看看中奖没有,再顺手买点东西。
我外婆参加了一个医疗保健的组织,其实就是搞会销忽悠我外婆这些老年人买保健品。该组织为了吸引老年人经常过来看看,增加保健品购买率。搞了个“签到送钱”的活动,就是你去每天早上去签到,就送你10块钱,但是这些钱是记到你在该组织的账户里边,不能提现,只能折算到买该组织保健品的金额里面。
我外婆说:想到自己账户上有几百块钱没用就觉得浪费,于是自己再贴了几千块钱去买它的高价保健品。
3.在品牌接触点“提出问题”
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新品牌、新产品,制作广告或者写文案,第一诉求是什么?
大部分人可能会说:是要“讲清楚”,也许是把“产品是什么”讲清楚,也许是把“产品功能”讲清楚,也许是把“差异点”讲清楚,但是总之是要讲清楚。
但我认为这样的答案是错的。
“讲清楚”一点也不重要,如果你是要推广一个新品牌或者新产品,第一诉求一定是“引起大家好奇心”。
因为有了好奇心,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是能够被自动触发的:收集信息了解——进行决策评估——购买。
而单纯的了解清楚产品是什么,并没有施加后续行为的驱动力。
所有产品要增加存在感,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就是要在和用户有接触的地方,引起用户的好奇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因为人心里装着问题,就会有好奇,就会着急寻一个答案,触发“蔡格尼克”效应。
比如问答社区知乎,不管是它的app消息推送,还是它的邮件推送,内容都是精选出的优质问题,仅仅几个字,触发人们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它的打开率,也一定程度上提高它的DAU(每日活跃人数)。
为了触发好奇心,甚至可以考虑稀释广告诉求中的清晰度,即不必讲太清楚你的产品是干嘛的,甚至可以不讲:
最近几年,隔三差五的就会看到报纸登出颇具悬念的广告,东西是什么没讲明白,但是没关系,现在百度一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关键是触发好奇心。
考虑到我的读者智商要比普通人高30%以上,这一点我就不详细谈了。
小结:
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学上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通过触发“收集癖”,可以让增加人们的覆盖率。
提供“优惠预期”,即“下次来才可以占”的便宜,也能触发“蔡格尼克”效应,提高用户投入度、顾客忠诚度和复购率。
新产品、新品牌在推广的时候,“讲清楚”没那么重要,引发好奇最重要。
在品牌接触点提出问题,能诱导用户自主去寻找答案,触发后续的信息收集及购买行为。
如果在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微信ID:whdkad),回复“干货”,即可查看超级实用的超级干货文章,保证读完你的世界从此不一样,绝不能错过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