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当情感的源泉几近枯竭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是积极的探索自我的成长还是消极的逃避问题的存在?在我们奋尽一生的追求中,是什么支持着日渐衰老的生命走向圆满?是优异的成绩、渊博的学识、大把的钱财,还是头顶闪耀的荣誉的光环?都不是。褪去所有披附在我们表面的甲壳,唯一能支撑我们内心的,是情感,是我们对于自身生命透彻的了解和接纳,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身和世界关系合理的认知。如果我们从来不曾真实的活过,如果我们自始至终只是站在生活的边缘观望,那么我们永远不可能触及到生活的美好,世界和我们,也永远是两个被阻隔的孤立的存在。
T案列中提到的女孩X,一直活在屡次自残的泥淖之中,渴望改变渴望被拯救,可是当T说服她的母亲答应她进入心理学的学习时,她自己却退却了。之前说不想用父母的钱其实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害怕,害怕看到更多了解更多以后无法面对。原来,阻碍我们往前走的,从来不是那些可以罗列出的种种现实的羁绊,当消除了眼前的障碍可以成长的时候,你才发现,很多时候,其实是你不愿意成长!再小的种子,也会破土而出,如果你自己想走,没有谁可以栓住你的脚步!
在很多的婚姻关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夫妻双方由于长期的隔离心怀怨念,时常巴不得把对方毁掉或者是逃离,生命在无止尽的诅咒和抱怨中折损,彼此都活得痛苦不堪。可是,当你为她指出生路的时候,她却根本没有勇气踏出一步!她情愿自欺欺人的活在假想的梦境之中也不愿意醒来。生长,是痛苦的,如果你想长大,你是否做好了承受生命裂变的准备?你是愿意继续沉溺在依赖的漩涡里生不如死,还是有足够的愿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真正的感情只产生在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周国平语)”,关系中一旦出现了依赖,便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要么病态的依恋下去彼此折磨,要么无法避免的走向破裂。
回过头去看,在孩子早期的情感发育中,如何完整的发展出安全健康的依恋,决定了这个孩子最基本的情感模式。我看到一对父子,孩子仅仅三岁,跟着父亲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中搬运物品,孩子小小的身影十分活跃,一会儿帮爸爸抱着衣服,一会儿扛着水桶或铲子,父亲对孩子的安全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和焦虑,他在劳作之余,只是偶尔对孩子投过去一个微笑和赞许的表情,有时简单的说一句:“毛毛,慢点,小心地上的东西!”孩子稚嫩的脸上挂着汗珠,还有不小心抹上去的白灰,初冬寒冷的早晨,只穿着一件圆领的小体恤,可是他看上去多开心啊!跑来跑去的搬东西,就是摔跤也会自己爬起来。在这对父子之间,洋溢着一种安宁快乐的感觉,不管距离多远,他们都能找到对方给予的温柔的眼神,那种不带压迫感的关切让我为之感动!我知道这样的感觉意味着什么,知道在这样宽松和接纳的氛围中,一个成长中的小生命可以获得怎样的滋养和成长空间!我更知道,在父母极度焦虑的控制之下,孩子会失去怎样无法弥补的机会,为他的一生带来无法估量的恶果。更可悲的是,被父母的意志弄得毫无责任感的孩子,在自身的表现无法实现父母的预期时,遭受到父母更严厉的打压。T提到的“做砍头梦”的15岁男孩,在父亲的责难之下,失去了与可以帮助他的平台链接的可能,让他更深的陷入了人生的泥潭之中。父亲与孩子的心灵如此隔离,父亲根本理解不了孩子,长期处于意志压迫下的孩子,只有通过极端的方式来对抗父亲的控制,可是只样的方式太危险代价也太惨重!
依赖是如此深的影响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关系发展的质量,让我们来看看依赖有些怎样的特点,它与退行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绝对依赖:孩子完全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照顾以及他对母亲的依赖。
相对依赖: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依赖,并感到焦虑,这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发展他的客体关系的能力了,他努力的减少依赖,并适应不断到来的依赖的挫败。
朝向独立:开始完成一系列的告别,寻找社会认同的的客体关系。
前面两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才能在内部经验基础上建立一个牢固健康的内部世界,反之,则会对世界抱有一种恐惧和隔离的状态。
当孩子内心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通过其它的渠道进行补偿,要么沉溺于网游(偏思维型的孩子),要么沉溺于吃喝玩乐疯狂购物(偏情感型的孩子)。他们无法完成人生阶段性的告别,无法在新的挑战面前担当自身的责任,当他们只能站在生活的边缘仰望他人的成就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抱怨和无助,他们不知道,他人无权也无义务去承受他们黑暗的火焰,他的愤怒与世界无关!一个成熟的人,不会把自身成长的选择交给他人。
那么,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整合的能力,即外在资源与分化中的突破性整合。
人格化,即自我与身体的链接能力产生的真实感,如果固定的链接消失,将产生不真实的陌生感,失去身体与内在动力之间的塑造能力。
现实化,即客体的呈现,这是一个关于辨识度的问题。
对于孩子来说,外在资源首先是作为养育者的父母,这是原始的也是无法被替代的;其次是初级社会化资源,即父母以外的养育者(比如亲戚、邻居、老师等);此外,孩子中小学时代的中级社会化资源和高中时代的高级社会化资源进一步促进和发展出了孩子与人合作和交往的能力。这是一个孩子逐渐进行分化的过程,分化停滞的时间越早,孩子心智发育的进程也就越早的遭到破坏,这对他以后适应社会是非常不利的。
人格化是一个自我定位的问题,它寻求的是社会化的认同。一个人若是总觉得自己长得丑,不值得被人所爱,就会造成大量的误判。这种不自信是致命的,会导致严重的自体障碍,在人生的很多关口做出错误的选择。
现实化,是又一个评判的维度,他涉及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人际交往的模式。同样的事情落在不同的人身上,所产生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或许会一笑而过,而有的人却有可能一生都耿耿于怀;面对同一个人,有的人感到轻松自在,而有的人却感到有压力,其原因何在?对于他人极其关系清晰的辨识,反应的是一个人内在自体与外在客体的真实状况,或许,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潜意识生命中的源代码。,否则我们无法解释那么多的同与不同!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在关系当中,情绪是一项可以充分反映关系品质的参考指数。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青少年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我们来看看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心智发育以及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与本能动机的力量的评估。
超我的功能与社会化的接口。
超我的功能是为孩子提供了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力量。在家庭中,这个功能是通过父亲的形象来实现的,父亲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规范,什么时候该理智,什么时候该做出选择,这样的力量带着威严和震慑,带有不可随意更改的原则性。母亲更多的是给予孩子温暖和照顾,用女性的温情滋养孩子的情感世界。父亲教会孩子适应社会,而母亲让孩子感受什么是温柔的爱,严父慈母共同为孩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成长资源,在母亲由于溺爱导致对孩子的纵容时,父亲将起到约束的作用。在家庭中,由于家庭功能紊乱,父母亲没有对孩子的养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孩子情感缺失、行为习惯不良,生活没有目标,学习没有动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自暴自弃。父母的功能归位,孩子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生长态势。什么是优越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它决不仅仅是漂亮的房子高档的汽车和花不完的钱,他更需要的,是父母能有时间陪伴他理解他并为他做出榜样!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它对孩子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人的心智,所以真正优秀的父母,是能提供一切机会促进孩子心智最大限度获得发展的父母!
关系的力量和撤退性影响。
关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力量、挑战、交流互动、信息输入、协作、创造、改变、温暖和爱、安全、恐惧、撕扯、侵凌、圈层……
这是一个颇有深意的问题,从每个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它反映的又是各自当下怎样的人生状态?很多时候,我们关系的建立都带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或难以建立或品质粗糙甚至是病态,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过自己人生的各种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又为什么是这种样子?我们只是在不停的发泄,发泄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各种不舒服,而很少去想要怎样改变,改变关系中的自己。终于懂得,修炼,不是远离闹市退隐深山,修炼在关系中,修炼在内心里。如果有一天我说看破红尘,我希望那不是一句消极的气话,而是真正的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他人,理解了人性也宽宥了人性!
青少年的隐性退行和阻抑后果。
隐性的退行指孩子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很弱;同时,情绪极易躁动不安,遇事容易产生无能感;内在体验的模式是依赖性的,大量使用退缩和回避进行自我补偿,导致自我认同越来越边缘化,渐渐地,他们强调满足自我的愿望,而无意识的忽略他人的存在感,进一步他自己的存在感也被破坏了,意志渐渐的衰微,压迫感越来越强,进而更加的退缩,形成退行性的内在系统,最终导致动力系统、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被破坏。
你害怕被嘲笑吗?如果被嘲笑了你是否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毫无价值?这种惧怕的根源是什么?传统的思想观念提倡不要做那个被枪打的出头鸟,如果你不幸被打了,你会怪谁?自己?这句话?说这句话的人?你以后还会干相同的“傻事儿”吗?如果别人表现得比你更优秀,你会嫉妒吗?或是从此就永远停止努力跟上的脚步?承认自己的无能肯定自身的价值真的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吗?退行造成的阻抑那么深的影响着一个孩子成长的脚步,过分的粘滞和依赖,是多么可鄙的一件事情!
关系的建构能力与边缘化。
社会化的核心指标就是建立关系的能力。关系意味着资源的建立和开发,这需要足够的心智来进行推动。良好的关系是有边界的、有空间感有生长性的,这需要你的心智是开放性的、链接的、合作的、分享的、充满希望和担当的,最终我们将在关系中遇到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我们将很深的看到关系是有影响力的,这样的影响力或许是侵凌或许是扶助,当关系僵化的时候一定记得,让自己的心智重新开启生长模式。
关系的边缘化的核心就是僵化,关系是最经不住时间的检验的,因为,它的保质期实在太短了!所以保鲜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让关系新陈代谢,我们确立一个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担当共同的分享去推进关系的发展。
僵化的关系中,每个个体都像机器人似的重复着相同的生活方式,挂着相同的表情,我们没有意识到一成不变的背后生命的活力已经不可阻挡的衰退了,我们变得谨小慎微胆小怕事,一点风吹草动就让我们惊慌不已。在这种担忧和惶恐中,我们极力的抓住每一根看似可以保命的稻草,却不知道那只是眼前滑过的一丝微光而已。关系是需要更新的,更新的途径就是关系中的个体自身拥有学习和转化的能力,在面对每一次考验的时候,你如何运用自身的力量体现你在关系中的价值,让你在关系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情绪的古老结构的破坏力。
情绪体验是有记忆存储格式的,而且这种记忆格式以负能量为主(想想快乐的事你记住了多少伤心的事又记住了多少)。情绪的破坏性在于它会固着你的体验投射,情绪的反复性让我们身陷其中,它的感染力会让我们形成致命的同盟,在家庭中会导致家庭功能的紊乱,在小伙伴关系中会形成关闭性的报复联盟。情绪越古老能量越大,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情绪模式会像影子一样尾随着你,在你没有意识的时候左右你的情绪,让相同的情绪反应模式再次上演。所以觉知自我情绪的进程,察觉自我情绪的临界点,才有可能控制情绪的边界和投射性冲撞。
“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我记不得这句话是谁说的,曾经我觉得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话题。今日再来回顾生命中自己情绪的种种状况,才深刻的体会到它的价值所在。它像是一声呐喊,不知道其中厉害的人发不出这样的声音。情绪也是一种饱含能量的生命元,一次次的倾泻和失控,让生命的能量也随之流失殆尽。可是为什么情绪会失控?这样想的时候,发现情绪竟然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在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仅仅是那些可以说得出的理由吗?没有那么简单。情绪的爆发就像是一种死灰复燃的病毒,总在重复相同的规律和感受,如果你不能觉察到这种重复和重复背后的根源,那么你永远不能摆脱它的控制。如果你不再因为他人的一次不屑而轻率的否定自己,你还会因为别人的批评而火冒三丈吗?
儿童精神病。
儿童的心理障碍一种是继发于遗传倾向、脑组织疾病以及一般退化性疾病;一种则属于早期情绪问题的后期表现。
如果是生理性的病灶,那是先天性的;早期情绪问题留下的后遗症则是养育者引导无力造成的。父母要辨别出孩子是否有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要看孩子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他能通过表达沟通的方式去寻求大人的支持,说明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的,可如果他只会一味的哭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企图用这种方式迫使大人妥协,大人说什么完全不听,那情绪管理一定有问题。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尽量不要让孩子的情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里的关注并懂得,对父母提出了长期学习的要求,因为你如果不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就无法对他的情感需要做出有品质的响应!
C&B15客体关系第五次课程备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