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评“京东共读”,探索知识付费

评“京东共读”,探索知识付费

作者: 李君贺Eric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09:35 被阅读0次

    朋友推荐了一条消息,京东阅读的读书活动,京东共读。

    还没点进来看到活动内容的时候就感到我不会喜欢这种运营方式。在我的想法里,阅读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人们读书,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喜欢读书,或者有潜在的读书需求、心理倾向。你不可能强按牛头喝水。极少有人因为一款APP而去坚持做一件原本就不会去做、没动力做的事情。我阅读,或者说我使用APP阅读不过是因为我本身就喜欢阅读,而APP阅读只是这个时代出现的适合我的生活节奏的阅读方式而已。

    所以即使试图用某些方式获取用户的增长,获取一段时间内用户活跃度的增长,但是却是将产品、或者说产品的运营活动放在人性之前,想让app培养习惯,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你应该顺着来,顺着人性,顺着用户内心真正的目的来,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顺应人们内心的人性去设计产品,容易事半功倍;

    倒行逆施想让产品培养人的习惯,容易事倍功半。

    但是在此之前,首先你得明确,什么人真正是你想经营的产品领域的核心目标用户,什么人是你的潜在用户,然后优先针对你的核心目标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


    内在的驱动力是关键

    比如我是微信阅读的重度用户,每周自己就会看2-3本书,我需要的是干净纯粹的阅读界面,方便的摘录划线功能,良好的阅读交流体验,优质的书库,还有实惠的书籍(虽然遇到好书不论价格一定会买,但是大多数情况还是想要尽量节省)。

    我的朋友圈里,基本每周阅读超过7个小时的基本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可是就是这么几个人坚持每天阅读,不知不觉,我读的书渐渐他们也开始阅读,他们在读的书有些也进入了我的书架,有时候比较忙好几天没读书,但是闲下来看到排名里面那几个人读书读了那么久,觉得不能逊色于人,再忙也要抽时间出来读读书。

    因为有那些常青树在,很多人即使阅读时长并没有那么多,内心其实也觉得阅读是好事,有阅读的倾向,看到还有人一直在坚持这样的事,就会时不时的回来看书,也许时间还是不够久,但是只要还有这些好友在阅读,他们就很难完全离开这个产品——这就是社交关系中的正向激励作用,某种程度上,那些一直坚持阅读的人,就是这个群体的核心。普通程度的阅读者,首先是内心本来就认可阅读,然后才会因为这些人一直在坚持阅读,心里不自觉的向他们靠拢,最后或是断断续续的坚持下去。

    大多数时候阅读是一种比较私人化的心流体验,如果我愿意分享,那我会写下自己的笔记,但是我不希望我在阅读书的时候,看到正在阅读的书被所谓的专家编辑用他们的方式解读,然后周围的人一味追捧附和他们的想法,或者围绕他们的想法展开,这破坏了我自己的心流体验,太嘈杂。我喜欢阅读的时候就像在图书馆一样,也许会不经意看到前人在书上的批注,莞尔一笑并惊叹于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的不同,但是周围都是安静的,并不会有吵闹的议论打扰我的阅读享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好恶,不知道其他人觉得如何。而京东这种活动,生硬的把阅读当社交,而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读者阅读的私人享受,窃以为舍本逐末。市面上有过那么多组队培养习惯的产品,到最后,坚持下去的只有一小撮在那件事情上自我驱动力非常强的人,京东这个运营活动,最终的结果,大概也逃不脱。

    人很少因为一款APP而高粘性的去做某件事情,他们做事,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因为同一个圈子里的同类都在做、都在用,尤其是领域的高端玩家,有些场景这些人也可以被称为KOL、大V,他们在用在玩的东西本身在圈子里的普通用户这里就贴上了靠谱、潮流等等的标签,普通玩家会主动的跟风。然而让大V亲自去带玩家玩是很伤害大V体验的,普通玩家跟不上大V的速度,也很难满足大V深度交流的需求。

    在高质量、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大V才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如果不是大V,那么就只可能是因为这个群体是一个圈子比较小的精悍的精英群体,就譬如早期的知乎与现在的知乎,早期封闭运营,用户群体均保持在高质量,能实现很深入的知识交流,现在精英用户被稀释、被劣币逐良币,大多数用户,其实是围绕着那些崛起的KOL在转,新浪微博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各行各业的KOL都早早被聚集在那里。我觉得知乎之前的状况可能是太急于变现了,用户数量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产品目的是高质量的问答社区,关注的重点应该是高质量问答所占的比例,即使用户数量扩大,如何才能不让高质量问答的比例缩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看过周源的采访,知乎现在确实是更注重知识的沉淀和积累,确实是个好方向,很开心。(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互联网诞生也才几十年,大部分产品都是昙花一现,但是总有一些东西,就像椅子一样,不过是换了材料,却没换功能,经营一家互联网企业,要像经营百年老字号的老店一样,让企业有自己的品性,有自己的价值观,像谷歌的“Don't be evil”,多好。)

    回到话题,所以,首先你要抓取的,是你想占领的领域里核心目标人物的心,

    而其他的潜在用户,内在驱动力是关键。


    ATTENTION:

    利用核心目标人物,在目标领域的圈子里从上到下的运营,能够节约大量运营成本。

    所以我想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京东共读”是想培养那些普通阅读者的阅读习惯,增加他们的活跃度和黏性,“专业编辑拆解读书干货”就相当于是自己制造KOL。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京东这个套路,就稍微有点落了下乘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需要产品经理有很强的运营思维。

    需要靠运营去带动已有读者的活跃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产品本身做的就不够满足已有的读者的阅读需求,没让他们得到完美的阅读体验。

    不知为何就谈到了“道”这个层次,如果按“道”来看,“京东共读”应该算二流或者三流的运营活动,就像人工雕琢的假山一样,虽然也会有人当成风景看,终究不如真实的山更有魅力。

    产品经理应该自己就要想办法,让产品自身就能实现目标圈子内的口碑传播,不要随便跟着运营折腾。

    产品和运营站的角度不同,运营更直接的追求产品的各项指标的增长,但是产品你应该更关注的是,支撑这些指标增长的基石是什么。

    产品是运营背后的支柱,运营活动是向上蓬勃的枝叶,产品应该像不断向地底深挖的根茎一样,树要长的高大,不仅仅是表面运营的枝叶繁茂,更重要的还是根茎在地底的深潜。

    我觉得一流的产品是尽可能少运营就成为目标领域人群的必需品的产品。也可以说是自运营。

    这样的产品很难得,并且往往容易两极分化,占据两个制高点,一个是犀利,这里的犀利是指大幅改善了现有的某种普遍事物/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最初网易云音乐的推荐算法犀利的解决了人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比较费劲的问题,让听歌的人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时还有犀利的界面体验;一个是稀缺,在某个范围的群体中完美满足了群体的需求,同时这个领域压根没有相关的产品或者与之争锋的产品,比如男孩子们的1024,女孩子们的晋江,甚至游戏“剑侠情缘三”。


    PS.

    我还不确定好产品可以有多少种分类,我想到这个分类的另一种说法:

    一个是满足大范围的普世的人性需求,比如满足了社交需求、改便了人们社交方式的QQ

    慢慢从下到上。

    一个是满足小范围的特定玩家的高端需求,比如满足了深度交流的知乎

    慢慢从上到下。

    要么是大部分人的并集∪里的共性需求,要么是不同群体取出来的小部分人的交集∩里的重点需求。


    如果你也想在知识付费这波浪潮中分一杯羹,我们可以为您定制属于您自己的读书系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评“京东共读”,探索知识付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fm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