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 盛夏苔花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9:11 被阅读0次

            1919年1月1日,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美国纽约城,诞生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的作者。此书1950年出版,面世之初广受争议,甚至有人建议把此书列为禁书,严禁青少年阅读。但好作品自有它顽强的生命力,不久这本书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历经几十年不衰,不得不说这是本难得的好书。有位中国读者曾说说,不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文艺青年。

           塞林格写完这本书后,几乎很少发表过作品了,这本书成就了他,让他名利双收。也可能是这本书对他自己来说也是座丰碑,不可逾越吧!

          其实这本书的情节并不复杂,是故事讲述者十七岁时回忆自己十六岁时的一段学习生活经历。说的是一个叫霍尔顿的十六岁寄读初中生,由于五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勒令退学,在退学回家这一过程中大概是一天两夜的时间里所经历所回忆的事。

          霍尔顿厌倦了学校的生活,看不惯绥摩校长虚伪的做派,用他的话说就是“假模假式”的样子。在他眼里,成人的世界都是虚伪的,一听到好人这个词他就想呕吐,他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厌烦透了,包括老师、同学、功课、球赛。他内心充满了焦虑、矛盾和不安,他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发泄着:他在冬天里穿着风衣,戴着红色鸭舌帽,帽檐向后,不戴手套;他抽烟,讲粗话,跟同学打架,上夜总会泡妞,找妓女被勒索,去最信任的老师家里,最后发现老师是个同性恋者。经过一系列人生体验后,还是孩子的他感到成人的世界是那么的虚伪和险恶,孤独感越发强烈,于是他想到逃避,他要把自己变哑巴,一辈子不跟任何人说话,甚至找妻子也找个哑巴,到远离人群的西部去生活。                    

          他人生中也有快乐的事情,这快乐是他的妹妹菲苾带来的,菲苾了解他的内心,懂得他的烦恼,是他的精神慰藉。用他的话说,她是一个真正懂事的人。他的理想也是和妹妹的谈话中透露的,他梦想着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附近没有一个大人,他就站在悬崖边守望,如果哪个孩子冲过来,他就把他们捉住,他就要做这件事情。这是他的理想。但他也知道这是异想天开,很滑稽。

           在他急切地想逃避的时候,由于妹妹的参与,没有走成,他的理想没能实现,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最后病了,这是成长的烦恼,是必然的结果。

          他外表放荡不羁,满嘴脏话,但他内心是柔弱的,善良的。他时常惦记着中央公园里的鸭子冬天去哪了;他给修女捐十元钱钱还后悔捐少了;当他看到妹妹菲苾骑着旋转木马一圈圈转个不停,虽然他的全身被雨淋得湿透了,但他快乐极了......用高晓松的话说,他狰狞的外表下是一颗柔弱的心,跟现在的成人正好相反。

            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动感十足,如那个从不刷牙,牙齿像长了青苔似的、直接往地板上剪手指甲的阿克莱;还有那个外表光鲜,实则邋遢透顶的斯特拉德莱塔,用那个生了锈,沾满了肥皂和胡须的剃刀,每回都刮两道脸,这一切,就是因为他太他妈爱自己了;还有那个历史老师老斯宾塞,坐在一把皮椅上,总爱把东西往另一张床上扔,但每次都扔不上去,掉在地上,糊涂得全不知道哪是自己的屁股,开始挖起鼻子来的时候,‘假装只是捏一捏鼻子,其实他早把那只大拇指伸进去了’。这些人物我们只要稍微一闭眼,就会出现在眼前,也许是自己,也许是身边人,总之一点不陌生。甚至在我读第二遍的时候,我真的都不想再见到那两个邋遢鬼,觉得他们好恶心。这只能说塞林格刻画人物相当成功。

          塞林格家是个犹太富商家庭,他母亲对他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始终相信儿子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他父亲对此束手无策,说了不算,正是由于母亲的包容和骄纵,使得塞林格即使被四所学校开除,个性也没有被束缚,最终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写作,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作品影响了一代人。

         就像中国的《红楼梦》研究者一样,在美国,也有一群研究塞林格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的潜心研究了几十年,写出了厚厚的学术著作,可见塞林格作品的魅力散发出的光芒一直没有熄灭。如果有时间,有兴趣,不妨静下心来,与塞林格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g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