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称呼,并不应该仅仅是分道扬镳的怨偶对另一半的代号,还应该属于我们每个人对母亲的认知--毕竟,“我们都过度相信自己对自己说的故事。因此,我们才常常需要在别人的故事里认识自己。”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成长”。而每一位母亲的故事的开始,常常意味着她们就此失去了更多的自己,也就无法真正面对成长的机会。可是,每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还不懂得这一点,正在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这一点,和她走上类似道路的孩子才开始想起来问上一点:“妈妈,你看我现在该做点什么?你在我这个年纪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我们现在还能帮对方做点什么?你想听听以前我曾经想对您诉说但从没真正说出口的那些话吗?”
可惜,这些话真的到了嘴边,再次被种种原因无声吞没:我们终究没能成为自己曾经想象的“百分百完美母亲”(或者帮助妻子成为完美母亲的父亲),所以,特别是那些以前对母亲“不够了解、照顾我们”的埋怨,对母亲处理婚姻问题不够完美造成的长远影响的指责,对母亲敏感、固执地坚守一些原则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先斩后奏去做一些事还得圆谎引发的羞恼······终究还是只能被吞回去,更害怕自己的表达或表情一个不慎,就会割裂最后一点与母亲天然的亲近感。
我们甚至开始害怕听到,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母亲说出子女从没真正了解过她的真相,因为那会彻底粉碎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青春期独有的“自认为掌握了世界诸多真理”自大--而更多的子女依旧在一面对母亲时,就本能地“又切换回那种状态”。所以,是时候让更多比你我更有勇气的作家们作为“人间清醒”的代言人,把我们也总试图在母亲面前刻意扮演“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面具摘掉了--我们每个人在母亲面前本身就是赤裸而来,常常是为了活出一个“不想重复母亲人生的样子”,才努力探索追寻,只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持,一代人有一代人必须经历的考验,即便我们是家人,但是我们身上天然存在的隔阂,从不能让所有的和解提前到来。
而本书更是会告诉我们,不分文化、不论地域、无关种族等区别,那些我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当然可以包括痛苦、尴尬、爱情、迷茫、分离、渴望等一切内容,即便每个人的经历都称得上独一无二,但是每一种较为大众、且曾令你我印象深刻情感都能在书中十五位作家结合人生经历和思考的文字中,找到类似的对应。本书的作者们虽然在情感表达方式、遣词造句方面和人生经历选择上,多数很“美式”,不乏凌乱、细碎、颠倒的描写和回忆,但是对于早就积极倡导国际化、通过种种渠道大量了解和接触过西式学习生活细节的现代国人来说,并不难以理解,还会感到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内容既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也似乎正时刻在每一个城市发生着。也许,只有你我在把这本书中对自己触动最大的篇章反复阅读上三遍后,才可能有勇气在一个偶然契机的鼓动下,和母亲进行一次触及灵魂的访谈,拿起笔,认真地想把属于我们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出来和她一起读出来,让这场特殊的“阅读分享会”成为我们彼此心灵旅程上最深刻的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