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村草

不知道你发现了吗,才几年的时间,农村老家真是越来越美了。
一栋栋小楼拔地而起,村头的河道、河道上破旧的桥面,正在陆续翻新;镇子上一家又一家的连锁超市、药店、品牌服装、快递网点陆续开了起来;还有,老百姓貌似都有钱了,家家门前停着小轿车。
小时候我们曾经上过学的学校,一栋又一栋的实验楼、餐厅、教学楼,经过了翻新与重新装修,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门口则停了几辆崭新的大巴车,是上学与放学时接送学生的,反正我们小时候没有享受过这种福利。
农村,是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了。
可,留在农村的80后、90后却越来越少了。
我所在的镇子,是市里重点发展的旅游小镇。镇子改造的初衷,就是要扶持当地旅游景点的发展,镇上的职能,就是作为游客来游玩的旅游中转站,前来游玩的游客可以在此住宿、餐饮、暂时停留,所以近几年发起了疯狂的农村改造运动。
不过事情的进展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景区与城镇建设结束后,前来旅游的游客数量比较一般。
镇上的招商引资还算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已经陆续有企业前来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人口的身份转换进程。不过,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一般,没有大型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且企业用工数量不算很高。
自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在这些工厂上班的,大部分还是学历不高,甚至没读过高中的那部分年轻群体,或是一直想有个正儿八经的工作,但是却没机会外出打工的中年群体。
所以,每到节假日,镇上总能涌现一大批陌生又熟悉的年轻面孔,这些人中,或许在外面混的不是很好,甚至还携家带口在外租房,但是却始终不愿意回到故乡发展。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学历与技能普遍不高,从此恶性循环。
学历对人群划分重要不?
很重要!虽然有极少数低学历人群能逆袭,分分钟秒杀高学历群体,可毕竟是低概率事件,少之又少!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农村人可以没事时搬个小马扎,在大街上优哉游哉,可以跟乡亲邻里谈些家长里短不在乎时间,而在城市里要分秒必争的读书、学习、工作、制作报表,以祈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的成长。
这就是慢节奏与快节奏生活的区别。
可越是如此,就越发显示出新农村暗含的机会,如果你空有一身本事在大城市会面临着同龄人激烈的竞争,还要面临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窘境,还不如舍弃当下找一个无人与你竞争的地方,把你的优势放大,这有可能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这就是田忌赛马所暗含出来的道理。
之前有篇文章提及的同学A,在城市做着一眼就能看到头的工作,但是收入却微乎其微,在看到了镇上小学、初中培训资源不足这个巨大的商机后,迅速进入,拓展市场,据说目前开业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教长期生源规模已经是当地最大,并且因为高质量的教师资源,生源规模还在扩张。
听说最近又在筹备开分校、还有教辅资料相关的店了。
这不就是毛主席刚开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吗。
农村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独特的农产品资源,尤其是90后。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商、直播行业的兴起,农村许多优质的农产品开始有了更多渠道与工具呈现在大众面前。
朋友圈有一位93年的姑娘,专做老家优质的农产品,每年四季,做四款爆款产品,用5个微信号积累了两万多名优质客户,每年为自己带来的利润高达几十万。
同时,用自媒体把家乡的优质特产宣传了出去。
还有,上次回老家跟朋友谈起,他朋友也是从零开始积累,专做家乡特色大樱桃,每年只做一季,在朋友圈直播采摘与发货状况,高峰时每天发出几千件快递,收入也远远高于普通上班族。
无独有偶,还有几个朋友在老家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做起了养生、餐饮、养殖类的生意,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农村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为支撑。现在小城市,尤其是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高精尖的人才流失严重,这些有能力、有创新性的人才的创造力在大城市不一定能发挥出来,但是回到农村后很容易凭借着自己的眼界与见识,经历与技巧成为某一领域的拔尖人才,其实这才是造福家乡、发挥自己专长的最佳途径,也算是为家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我想用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常说的一句话做结尾“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点点。因为你,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好人”。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愿你所有的努力,都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你而更加美好一点点。
村草视角:分享90后的成长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