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义先生这本书也是听牛人推荐才去拜读的。初初拜读时,还觉得有些平淡。但是厉害的是平淡处见真知灼见啊!越读越是手不释卷,喜欢得很。
于我当下的心态而言,对我很有启发的是先生对挫折和历练的解读。先生说,年轻人不怕历练不足,怕的是没有历练。也正如另外一位大家所讲,如果一位职业经理人从未犯过错误,这就是他在面临晋升机遇时最致命的弱点。人很多时候必须从错误中成长。因此,在自己遭遇一些挫折或者困境时,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把它视作上天赐予的成长良机,积极提升自己。
正如先生所说,挫折中带来的炮火,其实更像是庆祝你踏上新旅程欢送的烟火。越是打击,过后看起来却是加持。这是多么豁达的心境!
踏入职场不足十年的我,是从作为管培生开始职场生涯的。一直都很努力,也期望自己的职场发展“拾级而上”,直至先生一语点破局中人。所谓的更上一层楼,是一种“急剧的位能变动”。“更上层楼,是一个山穷水尽疑无路的追寻,既后退不得,又前无去处,绝不是拾级而上,还可以吟诗作乐的过程。”脱胎换骨,如同凤凰涅槃,是个痛彻心肺,却又一声不得嘶喊的过程。说得极好!
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保持稳定的能力场:能量强而稳定。能力要越来越强往往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稳定性却常被忽视。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职场生涯,更讲究力量的稳定。要想维持力量的稳定,一是全神贯注在自己的工作上,不断地思考,并且磨炼自己能量的加强,用好用对自己“细腻的心思”,不要对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患得患失,念念不忘;二是随时相信,这就是自己的最佳状态。抄录先生的话自勉:
应对自如地潇洒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创伤累累的匍匐前进,这是最佳状态。
困顿颠簸,原地盘旋,这是最佳状态。
奄奄一息,生死不得,仍然是最佳状态。
于日常工作而言,先生给我的指引最为精辟的指点是他“四个基本功”和“一点一线一面”的解读。
四个基本功:情绪管理,信守承诺,追求纪律的“质量”以及诚实。工作时间越长,越是感到这真是字字珠玑。每一个职场人最后能达到的高度,最终取决于这四项的修炼。有关“纪律的质量”的解读,我觉得尤为精妙。纪律的质,是指掌握工作的节奏。纪律的量,则是如何加大工作的训练。工作保持节奏,可以省却很多脑力和时间去做更有创意挑战的工作。而是否可以坚持,即“达到一定的量”,则是需要长时间刻意的练习。如先生所总结的,真正的绝顶高手是在狂风暴雨中严格训练自己一天,筋疲力尽地回到家之后,擦把汗,换件衣服,再回头冲进屋外的风雨。”
一点一线一面,是先生对工作方法篇的概括。
一点:个人的立场。只有一点,无可动摇。抓得住立场,我们没办法保证抓得住做事的方向和方法,但是起码对得住自己。在确定自己立场时,要掌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身份,最忌讳假公济私;二是自己的信念,最忌讳前后不一。我老板经常说,下决定要慎重,改变决定就更要慎重。朝令夕改是一个领导的致命伤。但是,如果发现最开始的决定是错误的话是不是还要坚持呢?我觉得还是要回到立场上,如果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决定而坚持的话,做到了“前后一致”,但就等于是“假公济私”了,没有办法两全。这个时候,还是要回到立场上,想想这个决定到底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是自己错了,要承担自己错误的责任,而不是将错就错,让整个组织为这个错误买单。唯有做决定的人承担错误决定的责任,才可以守得住立场,守得住身份和信念两个方面。
例如最近我们对两个经理职位备选人的任命需要做出最终的决定一事。两年前迫于一些当时的限制条件选了她们两个暂代两个经理职位,各自带一个团队。两年后的今天需要拍板是否要给她们晋升到这个职位时,却发现她们依然无法胜任。在这件事情上我跟我的领导起了很大的分歧。我认为她们过去两年的表现不足以证明她们今后可以胜任将来的职位,如果草率地升上去一是会让团队其他人觉得不公平,二是以后如果想再调整难度更大,或者说基本上可能性为零。我的领导认为现在做改变就等于是打自己的脸,难也要自己扛下来。因为我是她们的直属上司,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还是没有给她们升职。当然,在这件事上,我要承担当初做错决定的责任,我需要安抚她们,重新思考如何给她们定位,检讨过去培养她们的方式,需要重新调整团队结构,需要去收拾她们不胜任而留下的烂摊子。但是我觉得,这样也比闭着眼睛继续将错就错要好,因为那样会让组织承受更大的损失,不利于团队长远的发展。所以做出现在这个决定,我辛苦很多,有很多后续工作要跟进,但我问心无愧,而且会让自己记住这个教训。
一线:方向,可以立场为基础来弹性调整。方向感对于每天的日常事务意义并不明显,但是对于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决定,明确的方向就非常重要了。然而人却会经常以“时间还有”为借口,放任自己走一步算一步。因此,定期停下来,看看自己手中的罗盘,结合自己的立场,明确前进的方向,才不会随波逐流,稀里糊涂地被裹挟着向前走,却总是感叹自己有很多“不得已”。
一面:方法,在方向的延伸下,像一面罗网一样展开,以求达到目的。处理一件事情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做选择时,先生提出我们要注意四点:
1)方法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立场和方向来看,否则就会不小心被方法喧宾夺主,反倒忘记了我们的立场和方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忘初心”。
2)方法绝不能去生硬地移植或者模仿。方法必须是自己想出来的,体会出来的,摸索出来的。还是以上面提到的两名经理职位候选人为例。我在培训她们上花了很多精力,但一直没有明显成效,其实是自己方法也有问题的。“因材施教”说起来好像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但是做起来时很容易去选取自己用起来觉得还不错的方法去教别人,这就跟让人“削足适履”一样荒诞。
3)多算胜,少算输。对事情了解得越全面深入,方法就会越多。
4)不怕历练不足,而要怕没有历练。
在谈方法之后,先生特别提到了惯性。先生说,“一个工作者,最终挑战的,就是自己。挑战自己的最后一关,就是惯性。”挑战惯性的低标准,是破除自己身不由己,总是眼睁睁看着问题一再重演的惯性。挑战惯性的高标准,就是维持住自己一贯成功的行事惯性,却又能每次变化手段和面貌,难以为别人预测。
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我还在低标准水平上挣扎呢!
好书读起来就是这样,作者深入浅出,用简单的话说出来隽永深刻的道理,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说教,反而好像是一位智者,坐在你面前,和你促膝长谈。感恩推荐这本书的古典老师,感恩写出来这本书的郝明义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