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孩子出生基本都是一样的,呱呱落地,寻找妈妈,不断探索,寻求真相。但是为什么小时候看起来都是一样活泼可爱的孩子到了学龄期就出现了三六九等,成绩出现差异?心理学家就此事通过几十年的研究,数个家庭的调察发现,真正的原因就是“父母的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在脑力工作者家庭中和体力工作者家庭中,脑力工作者家里的孩子在今后的成绩绝大部分高于体力劳动者,而最终原因就是脑力工作者每天回家会和孩子进行聊天,交流,而体力劳动者因为工作太累,回家不愿意和孩子说过多的话,而这些话通过调察发现,相差了3000万词,是的,你没听错,脑力脑洞者比体力劳动者跟孩子说话要多3000万个词语,而正是这些词语导致了孩子长大后出现了偏差。
为什么父母和孩子说话词语有这么大音响呢?一位人工耳蜗医生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同样几个家庭中,孩子都因为听不到而植入人工耳蜗,在几年后再次回访发现,一家的孩子已经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两样,上了正常人的学校,和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交流,而有一个家庭的孩子却依然有听力障碍,最终上了残疾人学校,这个医生就很纳闷,去这两个家庭调查,最后发现原来正常了的孩子家里,当植入耳蜗那天开始,家里都经常跟他说话,交流,而另一家却很少跟他说话,最终导致听力的神经元发展不一样,一个经常使用变得发育正常,而另一个不实用而慢慢退化了本来的功能。
这里家长可能就会问了,那是不是我只要不断的和孩子说话就行了呢?这里,我们和孩子的聊天还需遵循3T原则。
一,Tune in 共情
我们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为了说话而说话,比如我们跟孩子读绘本,孩子对某一个画面很感兴趣,询问我们,而我们却要求孩子闭嘴,听我们把绘本读完,是谁规定了我们今天必须把绘本给读完。此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二,Talk more 深入
同样孩子在听我们读绘本的时候,如果对某些情节特别感兴趣,我们就可以跟他对这个问题展开更多的交流,甚至可以延伸到其他方面,这就是深入交流。
三,Take turns 轮流
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不要说太多的封闭式问题。而应该说更多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能够帮助孩子更多的思考,当我们提问孩子一个开放式问题后,孩子更容易去思考回答更多的问题,更愿意跟我们交流。
当我们不断跟孩子交流说话探讨问题,深入探讨问题后,孩子才能从我们的语言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起跑线是什么呢?不是学区房不是更好的物质享受,而是我们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语言才是真正无价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