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轻人总想出去看看,八九十年代,这种思想尤甚。在农村,种地养活一家人还得看天吃饭,而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遍地都是黄金,大多数人眼看着这么好的机会,争着抢着往外跑。
时代在发展,人们也要向前看,离开家乡去外面打拼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也有一辈子不曾远行的人们,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看别人的风生水起,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在《阿娜河畔》里也有这样一个人,名叫明中启,他的第一任老师教他“眼望田野四象,心如明镜磐石”,从这句话里他看到自己的内心,磐石般的坚定,并一生都在践行。
明中启的父亲老家是山东的,战争胜利后原地就业,从此在新疆扎根。明中启不是在新疆出生,父亲安顿好后才接来他们母子,那时候他5岁,此后就一直在这片土地成长。
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似乎这就是一辈子,其实一辈子很长,除了事业,还有情感纠葛。
明中启的情感是在上海姑娘楼文君到来时萌芽的,他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姑娘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两个年轻人在思想交流后暗生情愫,但是楼文君是要回上海的,她一直谨记母亲临走时说的,千万不要在外面谈朋友,要不然一辈子都回不来了。
那时候的感情很单纯,喜欢一个人,就是单纯地对她好,如果两个人要在一起,一个眼神就够了。如果女孩子一个回避的眼神,男方就没有理由再继续追求。因为他们都心知肚明,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各有执念,没有办法强求。
明中启遭受拒绝后,跟暗恋他很多年的石昭美结婚。明中启是学校的老师,因为某些原因被打,石昭美在他身边一直护着他,宁愿自己被打,也要死死护着他,后来他选择跟她结婚,最开始应该是心存感激。
情感纠葛是因为在婚后明中启给楼文君的一封信,因此他们有过几年的矛盾。明中启对楼文君其实早已没有当初的执念,只是以朋友的身份,关心楼文君当时的困境,当石昭美闹离婚的时候,他才感受到这些年石昭美寸步不离陪伴的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能离婚,并且感情越来越稳定,初恋的作用再也没有那么大杀伤力,他们各自安好,成为相依相守的夫妻。对于我这种比较八卦的人来说,对小说中的情感是比较敏感的,恰好这也正是小说中的一大看点,纯朴的感情,跟现代的快速式恋爱完全不同。
其实在看到外面世界翻天地覆的变化时,石昭美也想过劝明中启去外面闯闯,身边很多人因为外出发展而改变家庭条件,日子好过起来,都是令人羡慕的现象。明中启不是看不到这种变化,他只是不愿意离开,他有他坚守的原因,这是他的信念。
有人想要赚更多的钱,给家里人更好的物质条件,有人想更好地陪伴家人,意义不一样,有人则是留下来建设家乡,总要人有留下来。家乡,是每一个人的归宿,不管走得多远,总要回来的。
或许这就是文中对应的“眼望四野万象,心如明镜磐石”,见过花花世界,还是坚持内心的想法,坚如磐石。他留下来,不仅是建设家乡,还是在此经营好自己的家。
在《阿娜河畔》里,我们可以看到坚定不移地建设精神,也可以看到现实的人情世故。这些发生在阿娜河畔的故事,表现的不仅是阿娜河的发展,还有时代的变迁。作者把人情化作故事,一方面体现当时的人文背景,一方面体现人物的真性情,更能吸引读者,同时读者也能深入了解社会高速发展下小人物的思想。
我的内心独白:小说挺好看的。一是时间问题,50年代后一直延伸到现代,时间段长,讲述了两代人对新疆的建设;二是阿娜河的描写,一条母亲河的变化,人们围绕着它生活,是生活的常态,也是自然的强大;三是人物情感的描写,有时代的特性,跟现代人的感情不能相提并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