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海贤的思维改变课程

陈海贤的思维改变课程

作者: 一棵树宋 | 来源:发表于2019-06-11 22:52 被阅读0次

    第16课与自我辩驳,如何突破防御性思维的操控 ?

    改变我们的不是我们所遇到的事情,而是我们遇到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
    改变思维的方式与自己辩驳,这套技术来自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心理学家艾利斯,他说对于不理性的思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辩驳。
    第1种辩驳方式:实证式辩驳就是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论据。
    第2种辩驳方式:逻辑式的辩驳,辩驳的重点是推理的合理性,几乎所有的不理性思维都有过度推理的问题。
    第3种方式:是实用式的辩驳,简单的说就是要问,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可是大部分人并不习惯用'有用没用来'思考,他们的思考方式背后有一些错误的倾向

    第1种倾向,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所谓的事实真相,一个正确的认知,总是寻求所谓的真相和认知
    第2种倾向,是认为自己所想的就是事实真相,而很少去容纳其他可能性。
    第3种倾向,是我们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非理性的,但是很爽很带劲,所以就是要这么想

    我们说心智模式最重要的功能是看它是否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能否产生有效的行动。
    这种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呢?
    这种情绪是我想要的吗?
    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呢?
    这种行动是我想要的吗?
    我这么想会让自己更好呢,还是更糟糕呢?
    这是一种实用式的想法。

    与自我辩驳其实也是类似的健脑训练。

    第17课,创造性思维,行动的张力从哪里来?

    如果把思维比喻成一条河流。一条河流流动起来需要三个条件,河流落差产生的张力,第二,控制河流走向的河道,第三,不断补充的源头活水。
    其实人的思维也发展也是如此,张力就是目标,河道就是行动的方法,源头活水就是与现实的接触。

    一本小书叫做最小阻力之路,作者是罗伯特弗里茨。在这本书里,作者区分了两种张力的结构,创造的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结构,他说只有创造的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而解决问题的结构是没有持续张力的。
    创作结构是怎么样的呢?就像画家想画一幅画,做曲想做一首曲子,它有一个确切的东西想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创作的结构。

    比如一个人的目标是:别这么颓废了。他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他的目标,他前面并没有类似完成一幅画这样确切的东西,他的动力来自问题本身带来的焦虑,只要他的努力有成效,焦虑就会减缓。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他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它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聚集起来,所以才出现了从打鸡血到颓废的不断循环。

    怎样才能打破这种循环的?一些人想到的策略是拼命夸大问题的严重性。通过谴责自己制造焦虑,以获得的动力,只要问题在那儿,动力就会在。
    可是他们这么做,在强化动力的同时,也强化了问题本身,为了保留这种动力,他们不敢让问题好转,只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

    而创造性思维,制造张力的方式,却非常不同
    为什么创造性的思维会产生足够的张力?《最小阻力之路》的作者给出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答案,他说是因为爱。

    从大的方面说,我们也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大部分人都是从现实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想要的东西来思考现实,当他们这么想的时候,自然无法突破现实的限制,也就没有持续的张力了。

    打一个比方,创造一个东西就像生一个孩子。生孩子的过程,并不需要你强迫自己努力,你只需要爱这个孩子就可以了。

    所以创造性思维我可以这样理解,它高于现实,但不脱离现实。而解决问题思维,目标在现实之下。所以创造性思维可以产生更强的动力。

    18woop思维——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就因为我曾下了决心,做过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有一种说法是人需要积极乐观的幻想来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希望
    可是从张力的角度积极乐观的幻想,可能也没那么好了,因为它可能会减少你行动的动力。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感觉到幻想受威胁时,会通过想方设法不去跟现实接触,来努力保护我自己的幻想。

    什么叫心理对照法呢?
    为了防止过于乐观的幻想降低我们的张力,我们就需要在想象乐观前景的同时,想象一下实现愿景的障碍在哪里,这让我们先想像愿望达成的时刻,再泼一瓢冷水下来,让我们面对现实

    心里幻想法最大的好处是,通过乐观的幻想保留了目标带来的张力,同时又把幻想拉进了现实,让目标切实的跟现实发生联系。

    发明心理对照法的心理学家是纽约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叫厄廷根,她是一个女心理学家,他的丈夫呢同样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思维专家,叫彼得m.格尔维特她的丈夫发明了另一种思维工具,对治疗拖延症特别有效,这种思维工具叫做执行意图,就是让你再设想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用一个条件语句,如果……就……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计划没有效果?是因为大部分计划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大脑并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要做什么。。

    环境场原理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预埋一些行为线索。这样能触发有效的行为。可是如果你想要做的事情发生在未来,那该怎么办?我们没有方法提前到未来布置一个有很多行为线索的环境。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大脑里预埋行为线索,而如果……就……,就是大脑能够读懂的未来的行为线索。

    woop思维:克服障碍的计划

    W ——wish就是愿望的意思,你可以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 plan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用,如果遇到了什么障碍,我就怎么样做。这样的如果……就……,句式写的。
    人要仰望星空才会觉得生活有奔头,也要脚踏实地,才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中。woop,思维就是一个让我们既能仰望天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工具。

    第19课控制两分法,如何找到烦恼的根源

    一个远大的目标,似乎可以提供足够的张力,可是这个目标的容错率非常低,就像是一架仪器,看起来设计精密,其实却很容易坏,更大的问题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和他当前的计划相联系。这让这个人变得非常的心浮气躁。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句祈祷词: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我们把这句祈祷词精炼精简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控制两分法:努力控制你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这两句话前者讲的就是专注精进,后者讲的就是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句话,同时结合起来,才能保持,积极上进,又能让自己内心平静…。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大部分人的烦恼都在于妄图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却不对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行使控制权…
    只要我们不承认某些东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我们脑子里就一直会有一个“他应该要这样”的图景,某种意义上,应该思维就是对我们控制不了的事情的执着。

    控制两分法的第1步,是思考你所担心的事情里有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哪些是你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你能控制的部分。

    控制两分法的第2步,对于不能够完全控制的事情,把你能控制的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在我的实践中,大部分人都能够用这种控制的两分法来控制焦虑,可是也有一些人做不到,因为他们的思维被另一个问题带走了——这件事重要不重要?

    这是人自然分配注意力的原则,大部分人只会注意到这件事重要不重要,而不会去想在这件事里,我能控制的是什么?。

    第20课、正念思维:如何活得不焦虑

    近的思维才能使你与现实接触,才有可能让自己发生改变,

    近的思维有三个原则

    第一,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判性的语言。我的形容性的语言,
    第二。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第三。关注现在你能做什么,而不是关注结果。问两个问题,你能做什么?你愿不愿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海贤的思维改变课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ch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