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教育 | 孩子不粘人,爸妈引以为傲?先别高兴得太早

家庭教育 | 孩子不粘人,爸妈引以为傲?先别高兴得太早

作者: 棉花糖情商家庭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16:34 被阅读0次

    很多双职工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乖巧懂事不粘人。这样外出工作安心一些,不用一直担心孩子离开父母会哭闹。

    但是孩子年纪尚小,又怎么会不粘父母呢?有的孩子不粘人,并非因为懂事,而是另有隐情。

    案例:我家孩子从来不粘人

    李先生和妻子是双职工,加班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有了孩子以后,他俩更是沦为「工作狂」,经常在外辛苦奔波。

    为了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李先生只好把年仅一岁的娃送到父母家,由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一开始,孩子离开父母,会表现出依依不舍。不过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夫妻俩每次都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不会花心思哄孩子。

    再后来,孩子似乎变懂事了,不再因为分离而哭闹。当其他孩子上幼儿园,饱受分离焦虑困扰时,自家娃已经可以乖乖去上学,从来不让大人操心。

    很多家长都羡慕李先生,说:“你家娃真乖,都不粘人,不像我家的臭小子,每天送去幼儿园都要哭好久。”被其他家长夸赞,李先生内心有着说不出的自豪:“我家孩子从小就懂事不粘人,好带的很。”

    但有一次家长会,幼儿老师却特意和李先生私下反应了问题:“你家孩子是不是因为缺少陪伴,和父母关系比较疏离呀?每次看你们来接他,他都很少欢呼雀跃的神情;但是爷爷奶奶来接他,立马表现得喜出望外。好几次在课堂上哭闹着要爷爷奶奶,哄都哄不好的那种。”

    李先生这才幡然醒悟,原来孩子不是不粘人,而是不粘自己。因为夫妻俩忙于工作,错过了与孩子培养依恋关系的黄金时期。他很愧疚地说,今后一定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1969年,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出版了《依恋与失去》中认为,婴儿会对他们的主要照顾者产生不同类型的依恋。而这些依恋类型,又与照顾者的照顾、抚养方式有关系。

    ①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字面意义指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很稳定,这主要来源于父母对他们稳定而安全的呵护与陪伴。

    父母离开,这类孩子可能会哭闹、不知所措;而当父母返回时,他们会主动寻求父母安慰,在父母的安慰下慢慢平复情绪。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安全型依恋”。

    ②焦虑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也称为矛盾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根绝鲍尔的实验,父母离开之后,这类孩子内心会非常痛苦,会大哭大闹说,“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

    但是当父母回来的时候,这类孩子虽然内心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但是又想要“惩罚”一下父母,会故意表现得不和父母亲近,产生自相矛盾的现象。

    ③回避型依恋

    这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性不是很强。当父母离开房间之后,孩子会表现得很平静,仿佛他们经常经历这样的场景。不但没有哭闹,反而一声不吭地在房间里玩玩具。

    等父母回来之后,这类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倾向,刻意回避和父母亲密接触,并且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房间里的玩具上。

    实验结束后,鲍尔对参与实验孩子的父母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即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的父母,常常不去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或是以反复无常、打骂的方式照顾孩子。

    如何规避不安全依恋模式?

    家是孩子的港湾,但只有温馨的家庭才是。充满暴力和冷漠的家庭,并不能真正成为孩子内心的港湾。营造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关键在于父母的情绪管理。希望爸爸妈妈不要把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回家中,而是多给孩子积极乐观的心理暗示。

    父母的陪伴,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父母下班之后对孩子不理不睬,家庭氛围也会降到冰点。所以下班回家后,就算再累也要抱着和孩子说会儿话,问一下他们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进行一些增进感情的交流。

    另外,父母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关注孩子的内心。比如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是父母的陪伴,抑或是更多的关爱、还是要更多独立决定的权利等等。根据孩子的内心,父母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 | 孩子不粘人,爸妈引以为傲?先别高兴得太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dv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