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大话题,编者不敢轻易深谈,毕竟古往今来,也只有大作家路遥敢直接以《人生》为书名进行小说创作,以主人翁高家林那跌宕起伏的经历讲述人生真谛。
至于“通透”这个词,那就就更高级了。试问古往今来,除了那些高僧大德、圣贤牛人,有几人能真正把世间看得通透!倒是人到70岁,能把自己看通透、活通透,就相当不错了。
但,“人生”和“通透”这两个名词虽然高深,确是全世界差不多所有正常人都想搞明白或者要达到的——这种追求,不是理想树立不树立,或者境界高不高的问题,而是因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必然思维。对于这一点,高雅些可以用哲学家的思想来描述:我是谁?我在哪?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俗一点那就是普通人的想法:人活着啥劲啊!为什么活着?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就这么赖赖巴巴的活着吧,不行还有下辈子呢(其实这也是一种通透)!——所以,“人生”和“通透”,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不管是钱多钱少,还是富贵贫贱,或者身份高低,甚至包括监狱中等待执行的死刑犯,人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那就是“活得更舒服一点”。这种更舒服,就是在寻找自己的“人生”,这种“寻找”,就是一种“通透”。所以“人生”和“通透”,是谁都躲不过去的一道屏障,说简单点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之一“良知”,是人就有。
可问题是,人的追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即使已经身家万亿高官厚禄,鲜衣怒马快意人生,也还在追求,根本停不下来。说到底,之所以这样,就是虽然掌控了人生,却没能活得通透。因此有些人,很有钱,很有权,很有身份,但他们却不快乐,家庭也不幸福。
其实人生根本不复杂,那就是活着,不死就活着,更好更快乐地活着——就这么简单。
通透那就更省事了:70岁的爷爷,基本很少再犯错误,因为他经历了人生,历尽了苦难,游遍了四海,经历了病老,体会了亲情,所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这就是通透。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参悟人生,不是致力于通透,而是把当下活得精彩和舒适,把通透的思想格局形成时间提前——当下活得精彩和舒适,就是参悟,就是通透,也就掌控了人生。
毕竟,参悟人生和活得通透,是快乐的生活在当下的根源,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且看那些正走在渐悟或顿悟路上的僧人们,还有那些正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都是因为追求真人生和真通透。西方哲学界那些玩博弈论的最终搞明白了真理却自杀,就是明真理却不通透。王阳明通透了,所以临终前敢说“我心光明”;文天祥通透了,也才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济公大和尚通透了,也就大大方方的鞋儿破帽儿破了。
《了凡四训》之所以能够流行几百年成为经典,且被各宗派推崇,其中一个精彩之处,就是内详尽中阐述了如何参悟人生,如何通透思想的真理,也是我们读它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鉴于此,编者想到了六祖慧能的一个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佛法的理论高点(即佛法真谛)是“般若波罗蜜”(即智慧的彼岸),此岸到彼岸,因此“渡”就格外重要,而恰恰《了凡四训》这本书,它就是一艘真正的渡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