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09-17 14:32 被阅读0次

每年的央视春晚上,我们都能欣赏到精彩的相声节目。这些节目不仅带给我们许多欢乐,也给我们的春节增添无数回忆。在这些记忆中,也许你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冯巩,也有可能最喜欢的是岳云鹏。

但有这样一位相声演员,他一生跨越两个时代,穿着长衫说了一辈子的相声,也研究了一辈子的相声。他把最初不招人待见,穷人找乐的地摊玩意——相声逐渐发展成一门语言艺术,并真心拿观众当孩子宠,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节目。

侯宝林

他常说到:“一个演员,成名是其次,最要紧的是承认——让观众承认。人活在世上,眼睛不能老是往上看,主要是你的心得往下想。”

他就是被誉为相声宗师的侯宝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关于他充满笑与泪的故事。

1.身世凄苦,艰难度日

1917年,侯宝林出生在天津的一户贫困人家。小时候侯宝林家里非常贫穷,当他四岁的时候,父母已经无法继续供养他。于是年幼的他跟随舅舅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到了北京后,由于生活困难,舅舅也是自身难保,经过多方打听之后,终于找到一户收养侄子的人家。

幼小的侯宝林就这样和亲生父母断了联系,成为了侯家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侯宝林。

养父母家并非大富大贵之辈,也同样是穷苦人家。1926年,养父失业,年仅9岁的侯宝林因为饥饿,不得不开始讨饭吃的生活。他每天拿个碗挨家挨户去要饭,要来的都是馊掉的饭菜。回到家养母往饭里放点碱,蒸一会去掉馊味,全家人再一起吃。

为了维持生计,12岁那年,养父送侯宝林去天桥学唱戏。老师看到侯宝林瘦的跟猴一样,直接说道:“回去吧,祖师爷没赏饭。”

养父一听急了,“扑通”一声跪下,请求老师无论如何收下侯宝林,要不然孩子就得饿死。最后老师要求立个字据,这才同意收下他。

说是字据,其实就是卖身契,上面写到:“如果侯宝林投河自尽、奔走逃亡,与师傅没有任何关系。”

年轻时期的侯宝林

在那个时候,学习唱戏就要挨师傅的打骂,受不了的人就会寻死觅活或者逃跑。所以才有立字据一说。

侯宝林就这样一边和师傅学唱戏,一边挨打。他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还要承担幼小年龄不该承担的委屈。

15岁那年,侯宝林的养母去世。侯宝林在风雪交加的半夜,一步一个脚印,走了整整半晚上,回到家等到养母下葬,他又回去继续学戏。

他回来后,跟着师傅去天桥表演,表演结束后,师傅强迫他给观众下跪磕头,而且还对大家说:“这孩子妈刚死了,大家行行好掏点钱帮忙给买埋了吧。”这样下来师傅可以得到更多的赏钱。

这让侯宝林从小就见惯了人间冷暖,也提前体会到了世态炎凉和人心险恶。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放弃学习,而是用忍受坚持自己的初心。

2.偷师学艺、一鸣惊人

侯宝林除了跟着师傅学艺,还要做很多杂活,如果不小心没做好,一顿打是少不了的。早上天一亮就要起床,先把火炉收拾干净点着,然后就开始吊嗓子。

早上学戏两小时,午饭后开始去卖唱,一直到吃晚饭前为止。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学京戏孩子的日常。在这样的生活中,侯宝林经受着恐惧还有饥饿的折磨,在北京的社会底层,在天桥这块是非之地,侯宝林经常饿着肚子在这一带混江湖。

那时候在天桥一带的几个场子里,有一些老艺人在那说相声。有空的时候,侯宝林就会跑去听,并且一听就是好几个钟头。

老相声演员在台上说相声,他就坐在旁边听,听完之后就偷偷学习人家的动作,并在心里偷偷默念台词。也只有在这时候,侯宝林才能获得满足和快乐。

有一天,侯宝林老早去场子里听相声,只见有人在那急得原地打转。原来观众都快到场了,但说相声的大先生还没来。侯宝林鼓足勇气提出帮忙,结果人家根本不相信他。

情急之下,侯宝林脱口而出:“我给你说一段?”没等人家答应,他一下跳到台上,抄起醒木张口就来。

侯宝林表演相声

他听了几百遍了,对于那些一连串的台词,他熟练得不得了,自然而然地就从心里流淌了出来。听得那人直接愣在那,好半天才回过神,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件长袍,让他换上。就这样,侯宝林开始了他的相声之路。

当年的北京城,遍地都是名角,最红的就是梅兰芳。而相声主要是穷人们饭后的一种消遣,既不招人待见,也卖不上价格。

但当时的天津城,四通八达,三教九流,到处都喜欢贫嘴逗乐。比起北京来,他们更喜欢相声,也更喜爱相声。就这样在北京城不红的侯宝林,一到天津就红了起来。

侯宝林红起来之后,并没有想着往上爬,而是喜欢往下走,喜欢给老百姓表演。他从来不摆架子,只要观众喜欢听,他就可以讲。站在他身边的,大多数都是司机、列车员、服务员等广大普通观众。

3.为相声艺术,奉献终身

在侯宝林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的相声都是进行口头创作,随意性很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逗观众开心,从来不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也就很难登大雅之堂。

侯宝林心里非常清楚,想要把一种惹人笑的“玩意儿”变成一门艺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清除原有的糟粕,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品位。

因此,侯宝林以净化、美化相声为己任。他一方面注重相声“翻旧为新”,另一方面自觉追求通俗艺术的品位,努力创造清新雅致的风格。以至于中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说:“侯宝林说的是文明相声,教授们也可以欣赏。”

然而在那个时候,仍然有人不断地在北京市的戏曲讲解班和报纸上批评相声“低俗”和“庸俗”。侯宝林虽然一直致力于相声的改进,但对于整个相声界来说,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1950年,由侯宝林牵头并发起组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这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经济独立自主。后来他们招收了一些新学员,并聘请著名的相声老艺人来教相声。

相声理论研究

为了提高相声的艺术表现力,在相声中表现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新事物新变化,侯宝林和刘德智、孙玉奎等几个相声演员曾去拜访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并向他提出请求,希望能帮相声改进小组写几段相声。

老舍先生慷慨答应并回答道:“相声是一种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不管我写得好不好,如果大家欢迎的话,我愿意帮忙。”

就这样老舍先生为相声改革小组连续写了二十多段相声,并对一些旧段子像《文章会》《绕口令》进行了改写。不仅如此,在1951年,北京相声改革小组成立一周年的时候,老舍先生在侯宝林等人主编的《相声改革小组特刊》上写了一篇短文,赞扬他们在相声改革上所取得成就,并且希望他们能够编出更多更好的段子来。

侯宝林凭借着自己对相声艺术的热爱和坚持,逐渐推进着相声艺术的发展。1955年,他参加了中央广播说唱团,在说唱团的几十年间,为电台、电视台录制了200多段相声。让人捧腹大笑又回味无穷。

1979年,因为年龄原因,侯宝林退出表演舞台,专门从事曲艺理论研究,并先后出版了《侯宝林谈相声》《曲艺概论》等多部专著,并被北京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

侯宝林不仅是公认的相声大师,就连他培养的相声演员师胜杰、马季等人,后来同样也成为中国相声界的大师级人物。

侯宝林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把相声从难登大雅之堂的段子变成了既文明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语言艺术。

一方面他下决心让相声艺术登入艺术殿堂,一方面又以服务大众为己任。在他生命即将结束时,他心中所想的依然是观众。1993年2月1日,侯先生在电视荧幕上和观众深情道别:“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的相声,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你们······”

侯宝林

三天后,侯宝林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6岁。他从艺60年,不仅开创了一代“侯氏幽默”,也将相声带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虽然侯宝林从小自己吃尽苦头,为了学艺尝尽艰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仅为相声艺术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更是为观众们留下了太多欢声笑语,不愧为相声界的一代宗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lw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