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张廷模讲生姜

张廷模讲生姜

作者: 由豫94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23:56 被阅读0次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生姜

    大家都知道,它是最常用的调味品,一般家里面都有。生姜用的是新鲜根茎,没有干燥的姜。生在这里就是新鲜的意思。

    书上说它的第一种功效是发汗解表,也可以统称发散风寒。其实生姜发汗的作用不明显,发散风寒还准确一些。用于风寒感冒,它的个性特征不明显,可以淡化。如果要说有个性的话,它和紫苏一样也是作用比较温和;另外它又能温中止呕;如果外感风寒,中焦又有寒邪,出现了恶心呕吐,它的温胃和止呕作用强于紫苏叶,所以更加适合。

    由于它的解表作用一般,所以常常在发散风寒的方中作为辅助药,辅助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这些药物,增强发散风寒的效果。现在的处方,一般都把生姜当作药引子,药店一般不准备,患者回家自己添加。

    如果单独使用,和紫苏一样,轻微的风寒,喝一碗姜汤,或加一点红糖,也可以和紫苏叶配伍,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比较次要;自古民间就流行“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是说生姜还可以预防风寒。

    生姜温中止呕。其实温中和止呕是两种独立的功效。温中可治疗中焦有寒的病证,可能是实证,也可能是虚证,凡是脾胃有寒都宜使用。中焦有寒可能会出现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它可以配伍行气的药,比如说配伍紫苏;中焦有寒可能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出现纳食不佳,这时候可以配伍开胃的药,或配伍消食的神曲等药;中焦有寒,寒凝不通则痛,那么就可以配伍温中止痛的吴茱萸、小茴香、胡椒等药;如果中焦有寒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出现了腹泻,可以配伍止泻药,这些都是属于常规的配伍。凡是中焦有寒,不管虚实,不管什么主症,生姜都可以用,使用非常广泛。

    止呕则是一个特殊的功效,是能够和降胃气,治疗恶心呕吐。生姜本身是温中的药,所以最适合胃寒呕吐。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比如说脾胃虚影响了胃的和降也可能呕吐,那就配伍补脾胃的药;如果是中焦有热就配伍清胃热的药,生姜其实也是能用的。在中药里面生姜的止呕功效是比较突出的,作用也是比较强的,从唐代孙思邈开始,就把生姜称为“止呕圣药”,临床很常用;另外一个“止呕圣药”就是半夏,在后面化痰药里面要学。生姜和半夏这两种止呕作用很强的药,组合在一起就是张仲景的小半夏汤,最适合胃寒或者是痰饮的呕吐,因为生姜也能化痰,半夏更是化痰的重要药。把这两个功效组合起来,最佳主治就是胃寒呕吐,只要脾胃有寒,生姜就能发挥温中的作用。只有呕吐而中焦没有寒,甚至中焦有热,生姜发挥的就是单独的止呕作用,治本是通过配伍清胃热药来体现的。

    生姜的第三个功效是温肺止咳,当然是用于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有兼外感风寒的,生姜本身就是解表药,能发散风寒。肺寒咳嗽不一定都是外感风寒,有时候是里寒证,一些老年人的慢性咳嗽痰多,大多属于单独的肺寒咳嗽,没有表证,生姜照样用。

    最后提到了生姜解毒,可以解鱼蟹或药物的毒性,解毒作用是优于紫苏叶的,生姜解毒在书上也没有作为独立的功效。生姜的解毒作用大家应该印象很深,因为讲配伍关系的相杀时,就以生姜杀半夏毒为例,不单是食物毒,对于一些药物的毒性,它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另外,生姜汁可以急救一些昏厥,在现代临床中这是比较次要的功效。

    生姜、紫苏叶都是调味品,它们的作用都比较温和,汗多的、热盛的、津液耗伤的,原则上不宜使用,不管书上有没有写,这都是共性的使用注意。我们谈一下这两味药物的性能问题,紫苏叶发散风寒当然是温性的,它的行气也是辛味的作用特征,紫苏叶的味只有辛,因为它的两大功效都符合五味中的“辛能散、能行”。它能治感冒,当然归肺经,另外还能治疗中焦气滞,当然又归脾,脾后面还可以加胃。所以有的书上紫苏叶是归肺和脾胃经的,我们书上是归肺脾经的。脾和胃一个是脏一个是腑,互为表里,就把它简化了,其实也包括了胃,这种分歧没有什么意义。同样的道理,生姜温中也包括了脾胃,严格来讲呕吐主要是胃气上逆,所以很多书上生姜的归经,更强调胃。以后见到这种分歧,就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争论的价值。另外关于药性。生姜的温性本来是强于紫苏叶的,但是自古以来很多书上紫苏叶是温性,生姜是微温,好像就矛盾了。其实,生姜的微温是相对于干姜和炮姜而言,干姜是热性,炮姜是温性,所以生姜只能写微温了,在姜这个系列里面这是对的。紫苏叶是相对于紫苏梗而言,紫苏梗是微温,所以紫苏只能写成温,如果紫苏叶写微温,那么紫苏梗就没有办法表述了。这个温和微温,参照物不同,没有必要一定要说生姜是微温的,说生姜是温性的,一点都不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廷模讲生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my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