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用迫不及待这词来形容我当时读书的状态,一点也不为过。
因为经济学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更不是我这个一点都不懂经济学的人可以解读的。
所以,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有两种想法:一是这本书究竟是怎么讲经济学思维的?想一睹为快。二是,我能不能解读这本书?需要哪些专业的知识,我得准备着。
当我翻开时,却让我大吃一惊,每一个独立的章节,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附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学思维,即作者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是问题,以及你认为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一些事,在作者的故事中都可以找到依据和观点。
用一个词概括:不可同日而语。
你比如:贵的就是好的吗?天然的就是好的吗?转基因,污染,食品安全,哪一样不是和我们息息相关,哪一样我们没有接触,你知道吗?是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玉米最开始的大小;你不理解越污染,越健康;你更不知道廉价产品的价值有多大……这些很多人诟病的事情,在作者看来,却是合理的,进步的,发展的。
这些是不是像作者说的一样,颠覆了你的三观。我想是的。
当我第二次读时,我不在乎故事了,因为我不可能把所有故事讲给读者,我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作者怎么思考的,怎么讲明白的?
然而,失望的是,我没有读明白。
因为,作者的思维是站在高山,去领略高山的风景,而我是站在山底领略风景。
作者是一览众山小,而我是管中窥豹。
当我再次拿起书,想写稿时,我发现,我的思维是混乱的,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经济?什么是经济学?什么是经济学思维?我必须要借助外力来,因此找到两本书,一本是张维迎的《经济学原理》,另一本书是是英国作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让我明白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日常活动动机,但又追求不受个性影响的广泛结果。它将纷杂多变的主观性与诸多个体性因素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地重组与评析。
自从,我也就知道了,我狭隘的理解“经济”一词是多么的荒谬。总认为经济就是跟“钱”有关。原来跟钱没半毛钱关系。有关系的只是“人”。没有人,经济就不会存在,没有人的活动,经济学就不会产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原理就不会诞生。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全新思维的改造。
真正动笔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对于如何架构这本书,还是迷茫和疑惑。
如果按照作者的章节,讲三课就好,因为作者把书分为三部分。
如果按照我们学习的进度讲,六节课,需要分成六个板块。那也就是把每部分分成两节课来讲,势必把整体分成两半。
鉴于此,思来想去,还是按照我们读书的进度来讲。
第一天:整体把握整本书结构,附加经济学的一般概念。
第二天:原理+事例,后续的这几天都按这种思路来解读的。
虽然在解读过程中也有很多迷茫之处,但是我相信,有辅助的经济学知识,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书中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不在于读多少内容,重要的是让你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或者说帮助自己改变什么。
非常感谢今晚的复盘,让我收获很多。也重新梳理了自己的读书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