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的刻骨铭心爱情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原籍和州乌江(今属安徽和县),生于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卒于芜湖(今属安徽省)视芜湖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张孝祥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状元,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等。此外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显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对文学创作及书法等多方面也具有卓越才华和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南宋初年词风转变中的著名作家之一。据考证张孝祥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张孝祥少年时即与桐城李氏少女相识、相恋,两人同居并生下长子张同之。绍兴十七年(1147),张孝祥十六岁领乡书。这年同之已生,是两人的同居应在去年,至迟在本年春季。孝祥在建康从师问学,小家庭也就安排在那里。但不知何故,李氏却始终得不到张家的认可,不能成为他的正式妻子。绍兴二十六年(1156),张孝祥决定娶仲舅之女时氏为正室,他先期从临安到建康,于重阳节前送李氏和同之前往桐城浮山,托辞学道以掩人耳目。《于湖词》里有一首《念奴娇》,宛敏灏认为正是张孝祥与时氏结婚的前夕,送别李氏与同之而作。词云:“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其中“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用的是南朝江祏的典故,江祏早年贫贱,以剪刀为聘与范氏女子订婚,后来他飞黄腾达,范氏的父亲说道:“现在你已经飞上枝头变凤凰,我家荆钗布裙的女儿,按理配不上如此华盛的亲事。”将当年的聘礼剪刀还给了他,江祏也就心安理得的别娶另婚。张孝祥反问:“虽然今日富贵荣耀,怎能忍心抛弃糟糠之妻?”可是轮到他自己,却也不得不离弃李氏母子,这其中的自责、内疚、悔恨、悲苦均难以说出,种种情绪折磨之下,使他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李氏被送走之后大约是出家做了女道士,至少也是在家修行,儿子张同之长大之后,与父亲仍有来往,张孝祥去湖南长沙上任,张同之随行,但李氏与张孝祥,却似乎终身不复相见。张孝祥死于38岁的盛年,死后由李氏所生的长子张同之袭了荫官,获得其生前芜湖住宅的继承权(据出土墓志,张同之“夫人以疾终於于湖里第,春秋四十有七。”),这也许是张孝祥对他们母子的一种补偿。李氏的身份被官方所承认,是在张孝祥死后多年,儿子张同之升官,可以荫封母亲了,他便特地向朝廷提出申请,要求将这个太夫人的荫衔授予自己的生母李氏,张孝祥这一段地下婚姻,才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虽然,张同之的墓志铭上也不得不按照封建礼制在嫡母一栏写上父亲的正室时氏,却终于也获得留下生母姓氏的权利,使父母这一段爱情悲剧不至于永远湮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