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学会一样东西彷佛是一瞬间的事情。
上学的时候,总有同学约着安妮一起出去玩儿,骑绿道。但是她不会,因此还是有了很多遗憾。从前,总想要一辆自行车去学骑自行车。那时候,妈妈每次都以同样的理由拒绝她:有买自行车的必要吗,你会骑吗?不会骑买来干啥。安妮的心里总是很不高兴的。小时候家长总是给她带来一种感受,那就是我们家家庭条件不好,所以我要很努力,我要节约,我要体谅父母,感觉要求什么都是一种罪过。胆子也很小。后来长大了,这种性格也一直伴随自身。做事怯怯懦懦,畏畏缩缩,犹犹豫豫,那是永远也摆脱不掉的吧,根植于家庭的烙印,来自原生的自卑感。
那时候她一直被养在外婆家,家里还有舅舅的儿子。家里面一直有一种重男轻女的传统,因此安妮从小就不受到重视。这世界上好像是没有人爱她了,从来不打一个电话的爸爸,在外务工的妈妈,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外公外婆和她吵架的时候,都是喊她滚,咋不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也不要她。收留了你,就要觉得感恩。而他们对待舅舅儿子的态度就截然不同。这让从小上学,知道男女平等的安妮感到了困惑。这不是她想要的。但也就这样,她还是默默长大了。安妮从小的时候就知道要读书,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不要像村口大妈一样嘴里面不管不顾地就在村头对她十多岁的儿子破口大骂,那可真是难看。她向往诗歌里面的浪漫,美好,人真挚的感情,崇高的国家情怀,眼前的这一切对她来说都太过腌臜了。
好的是,尽管村里面没有那么好的上学条件,生活也没有那么事事顺心,安妮的成绩还是能勉强过得去。顺利地上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考上了省会的大学。
可是一切还是那么的艰难,艰难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困难,还有认识上与人的差距。安妮在小县城上学,从来没去过大商场,第一次吃牛排,连电梯都不会按。现在听起来都觉得那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她仍历历在目。有一次,想要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午后和同学一起去骑绿道,自己却连自行车都不会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给她买过自行车和玩具。连喜欢的书也是自己从生活费里面攒钱买的。她打电话跟妈妈说想要一个自行车,妈妈说买来有什么用,有必要买吗?这一次她真的生气了,把电话挂断了。想起自己从小努力赚的奖学金,申请的各种补助,每一次都用做了自己的生活费,从来舍不得买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每次有钱的时候都会告诉妈妈,你这个月不用给我打钱了。有次买酸奶,有一块三袋和一块一袋的,妈妈问你要哪种?一块一袋的很好喝,但是还是买一块三袋的吧,这样喝的久一些。妈妈说了一句,也没有必要那么节约, 你花的这些钱随便牙缝里挤一点都够你吃很久。
直到长大后,安妮才发现,自己确实是多虑了,那些看似为父母着想的事情,确实他们牙缝里面挤一挤就出来了。其实他们家并没有那么穷,父母也没有她想的那么伟大。他们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私,也不像想象的那么爱她,可以为了她放弃自己的安逸。当然,也不是就要责怪他们,人还是要学会感恩。只是,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确实孕育不出一个快乐的人。
后来普及了共享单车。安妮终于有了自行车可以学啦,骑一次只需要一块多钱。安妮央求着她的室友,一起去操场骑自行车。也不知道怎么的,她怎么也学不会。上班了也一直不会骑自行车,常常要靠自己步行。
直到上班的第三年,她学自行车的时候摔在了地上,看着旁边三岁的小孩骑着自行车从她身旁经过,旁边的大人说:还是小的时候好学一点呵,长大了平衡感也没得那么强。后来也骑了很多次路边的共享单车,也摔很多次,仍然没有学会。直到有一次中午下班,她突发奇想地想要骑车去吃饭,脚一蹬上自行车,车就骑走了。
人彷佛是能够顿悟的,从会到不会彷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她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人来人往的路上,那一刻,她感到了另一种自由,高兴地像一个小孩子。一走到办公室,逢人便说:嘿,我刚刚骑了自行车去吃饭,哈哈。也许,并没有人懂得她的快乐。这种快乐该是来得迟了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