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某赴日旅行团向旅客介绍各种高价保健品。包括一盒1100元的酵素,一只3000元的水素杯,一根2000元的赭石手链…
根据中国导游的介绍,这些产品对人体具有“奇效”:长期服用不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统统不见了,还能预防癌症!日本人平均寿命比中国人长就是因为用得多!而且这种优惠是史无前例的,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乍一听,我还以为鸿茅药酒出口了呢?
有些理智尚存的旅客委婉拒绝:怕没效果。
导游一秒炸毛:有钱舍不得吧你?
这年头导游都这么厉害了?
记者随后进行采访,发现所谓的“专供免税店”,日本人都没听说过。
除此之外,媒体顺势找到日本药剂师对产品进行鉴别,对方听说了价格以后吓得瞳孔放大,连声说到:你们真有钱。并且告诉对方普通的酵素在日本的售价也就是120元左右一袋。
最后还不忘叮嘱记者:来一回不容易,下次别买这么贵的东西了。
众所周知,这些年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行已经成了国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消费者们开心放松之余,又被一个个“购物陷阱”深深地困扰着。
泰国的假乳胶枕:
韩国的假化妆品:
云南的玉石、螺旋藻:
不买就口出恶言:
香港的“救心丸”和“斤变”:
还有色诱:
只能叹一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总结一下,产品基本为两类:当地特产和保健品。
而引诱消费者的方式也是千篇一律:
夸大产品功效(贩卖焦虑说你或者家里的人有XX病或者症状,我这个产品可以缓解甚至根治)——和销售人员沆瀣一气对旅客进行洗脑式概念灌输(有病治病,没病保健)——宣称这是“绝无仅有”的低价,暗示机遇不容错过——利用其它成交旅客刺激或者出言讽刺不进行购买的消费者,对其形成精神压力。
几番狂轰滥炸下来,再加上那句万能的“出来玩就是图个开心”,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行动。
当然,也有一些脑回路比较清奇的,比如四川就曾经曝出店内讲师假扮“富二代”诱骗旅客的:
这位富二代声称自己站在这里卖东西不是因为别的,就是为了通过老父亲的“检测”,证明自己有能力继承家业。所以眼前价值上千的产品全部几十元送给各位叔叔阿姨,愿意支持他的站到背后一起照个合照留个纪念。
一眨眼的功夫,一群工作人员拿着刷卡机就冲了进来,按照刚才照相的人数分别要求对方支付金额不等的“支持费”。
真的是没有一点点防备,你就这样出现......
那么面对层出不穷的购物陷阱,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报低、价、团!
羊毛出在羊身上。旅行社给出的所谓“优惠”都是经过精心计算、一定能从消费者身上拿回来的利润,因此任何低于正常区间的旅行团都无一例外地增加了“购物”环节,以此来弥补自己在成团时候的“损失”,这也是观光景点强制消费的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地方需要通过低价的方式吸引游客到来,而旅行社则不满足于少量的补贴于是就将目光转向了引导消费的购物抽成。
所以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建议自己动手做一份详细的旅行攻略,虽然费时费力却筛选掉了许多名不副实的景点。实在抽不出空档的时候,可以退而求其次考虑自由时间更多的散团,让自己有更多的自主权。
其次,旅游之前理好清单,了解需要购买的产品的市价。
出门在外难免想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带上一些特产,如果去的是泰国、日本这样的地方更是如此。特产不是不能买,但是想要不被骗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心中有数。
像最基本的这种产品的市价、一般哪里可以买到真品(网上搜索会有很多推荐的帖子)要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另外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能“消费太过”。不需要的东西,任凭别人如何推销,坚决不买。不要相信“出来就是要花钱”这样的鬼话,买了一堆虚假宣传的产品回家还怎么开心?
再次,观察购物点,只有旅游团进出的店谨慎购物。
文章开头提到的“日本知名免税店”最终被证明是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的黑店,这种情况就属于对方和旅行社之间有某种合作关系,鉴于抽成的问题导游就对其进行美化欺骗旅客。
像这种情况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观察一下这个商店里有没有本地人前来购物,如果身边来来往往的全部都是旅客,那么这个地方要么是当地专门为游客设立的一个购物点(普遍价格高)要么就是一家黑店。在不知道行情的时候,不建议轻易购买,谨防上当。
最后,如果是参团旅行一定保留好和旅行社签订的合同,每次消费留下凭证。
一旦真正到了需要维权的时候,消费者手中的合同以及购物小票就是拿到相关部门的证据,需要小心保管。
夏天快结束了,你出去玩了吗?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后台留言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撰文/编辑:咩咩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