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一)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1、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2、观点,是你对一个事实的看法。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它和事实的关系更加密切。
3、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4、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注:真实的世界里,我知道的事实很少,我以为的事实,更多的是观点,观点因我而存在,因此它不是事实。这是事实和观点的区别。影响观点的除了看不见的三观,还有看得见的位置和利益,而且作用更加显而易见。有的时候,立场一换,观点立刻反转。用在自己身上,立场有的时候比观点更重要,这是利益使然;用在别人身上,想要影响别人的观点,以立场作为切入点更有效。信仰,相信并仰视如神明,内部始终自洽,与外完全相悖。在与人沟通时,信仰是不容置疑的,我的如此,别人的也一样,这是应该回避的话题。
(二)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
1、“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就是一只“注射器”。
2、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
3、愚蠢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自己。
注:当遇到“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时,人的注意力本能地聚焦于为什么,而忽略了后面跟着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就相当于默认了其正确,并将其注射到自己的头脑当中。因此,慎用“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因为我们可能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忽略了真正要面对的问题,从而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路上南辕北辙,放走了真正的狡猾的敌人。
(三)如何赢得一场辩论
1、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
2、辩论的关键,你需要掌握一技巧:偷换概念。如果觉得很难听,那就换一种说法:重新定义概念。如果还是觉得难听,那就再换一种说法:纠正对方的概念。
3、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逻辑的急智”。
4、10秒一个来回,你无法关注对方的论点,你只能关注对方的逻辑体系。一个人的论点往往由论据和论证构成,即“论据+论证=论点”。
注:真理本没有什么可辩论的,只是有的时候需要让它更明亮,所以我们需要与人辩论。面对一场辩论,需要关注的是论证,而不是对论据进行考据,因为考据是慢工和细活儿,电光火石间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论证可以,正如这个世界是灰度的,人文社科的论点都是有前提假设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论据和论点,中间的论证过程可以说千奇百怪,区别在于哪个更直接,又或者哪个更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四)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1、经验不靠谱
2、假设—验证—结论—调整
3、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注:头顶着成功光环的叫经验,身贴着失败标签的叫教训。光环有光环效应,标签有刻板印象,都带有偏见或歧视,没有绝对的是非与对错,所以都是不靠谱儿的。带着经验主义的思维做事,无异于盲人摸象,有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经验主义,就需要先大胆假设,再小心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如果结论与现实有出入,最终再进行调整。在这个链条里,无论哪个环节都要就事论事,事实只有一个,立场却各不相同,带着立场讨论问题,事实将永无大白之日。有的时候立场是需要的,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是害人不浅的东西。
(五)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1、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2、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有一个“黑盒子”。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黑盒子”,但它才是所有规律产生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黑盒子”,叫作系统。
3、我们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就是为了理解表象背后的“黑盒子”——系统,从而真正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4、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5、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
6、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变量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存量,二是流量。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7、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8、什么是增强回路?两条增强或者减弱的因果链,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回路,就是增强回路。
9、什么是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10、什么是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注:洞察,透过一个洞观察其内部。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真实世界里并没有显性的障碍,也不存在一个显性的洞口,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什么叫用心,就是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分门别类、抽丝剥茧的过程,透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指事物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最基本的属性或特征。因为固有,只有遵循,不可改变;因为不可分割,所以足够微观和彻底;因为最基本,所以足以承担底色的角色,不至于偏离。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这因就是系统。系统里的要素有存量和变量之分,存量是静止时间点的现有量,是过去所有变量的总和,变量是动态时间内的增加或减少量。我们往往过度关注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无视之前一直压在骆驼背上那一坨稻草,然后错误地归咎于最后那一根无辜的稻草。能够改变世界的是存量,而不是变量。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本质上是一种二进制算法,体现了这个世界的相对性与两面性。从阴阳出发,可以演化出千变万化的因果链。换一个更通俗的说法,阳代表了增强,阴代表了减弱,增强可以带来增强或减弱,减弱也可以带来增强或减弱,这就构成了四条最基本的因果链。所谓回路,无非就是因果链的传递,也正因为此,整个世界才显得如此复杂。如何判断增强回路与调节回路,关键点在于整个链条的首尾两端。首端增强,末端增强,则为增强回路;首端增强,末端减弱,则为调节回路。在逻辑上,增强回路让世界走向极端,调节回路让世界回归平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恰当与否。所谓的滞后效应,无非是在因果链条上增加了时间的维度,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要考虑时间的影响,思维可以跑得过时间,却跑不赢时间。
(六)流程、制度与系统
1、流程就是基于时间线做完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流程是线性的、连贯的、客观的。
2、制度就是做一件事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权力机构发布的规定,也可以是一种契约。
3、系统就是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整体。
4、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而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5、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改变制度是改变结果,改变流程是改变原因,改变系统则是改变模型。
注:制度是what,是明确的目标和结果;流程是how,是通向目标的路径,包括方向和节点,通过调整方向和节点,就可以对流程进行改变;系统是why,聚焦的是内部的要素与逻辑。制度是死的,流程是活的,系统则是道,虽不言,万物为之驱使。
(七)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1、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一是证有不证无,二是以偏不概全,三是证有靠举例,四是概全靠推理。
2、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注:科学的范式是证伪,无是不可证伪的,因此不能用来作为严谨的论证。人是害怕世上还有未知的动物,所以会给一切现象一个解释,哪怕胡编乱造的也行,比如鬼神。这就在头脑里装上了一套思维定势,有的是迷信,有的是科学,有的局部正确,有的一时正确,这就给逻辑思维分出了一个层次。如果逻辑思维是暂时的、开放的,并没有抱残守缺,随时准备升级,也就保持螺旋上升的态势,那么这个逻辑思维就位于最高层级。
(八)复利思维
1、很多人对上述两个例子中隐含的公式:(1+1%)365≈38和(1+10%)7.2≈2有很大的误解。如果我们把公式拆解开来,会发现复利公式中共包含3个变量,分别是本金、收益率、期数,并各自对应着最普遍的3个谬误。
2、期数谬误:365次方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想象,可惜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3、复利效果谬误:,以7年为期,你大部分的收益还是来自你的本金所带来的利息,而不是利滚利。
4、收益率谬误:长期稳定的高收益,几乎是天方夜谭。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
5、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财富自己创造财富,才是获得财富自由的真谛。
注:很多人认为所谓的财富自由就是让钱生钱,这对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绝大多数人的七成以上财富来自于创造,而不是那些看着高大上的金融游戏。对于一个人的医生而言,既没有足够长的长期,也没有足够高的收益率,想要财富自由,只能从本金上做文章。本金从何而来,来自于创造,来自于自身的价值。如果想要自由,还有降低欲望一途,毕竟欲壑难填,人还是要知止。
(九)概率思维
1、什么是运气?运气就是概率,只不过加了一点感情色彩。对我们有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走运”;对我们不利的概率,我们将其称为“倒霉”。所谓“创业靠运气”,去掉感情色彩,即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
2、你再聪明、再努力,都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可能性或失败的概率,来自信息的不完全。
3、提高成功的概率:在千位上,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在十位上,你可以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在个位上,你可以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综合计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注:不出意外,生活中意外总是难免的。人的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的,有时我们觉得重要的却无足轻重,我们忽略的却最终决定成败,然后生出成败就在一瞬间的感慨。如果没有概率思维,人会陷入怨天尤人、自我否定,其实一切不过是概率问题。既然是概率问题,就有概率高低的问题,做提高概率的事情,虽然不能保证成功,至少能够提高成功的概率。如果一次不成,没有关系,只是次数问题,那就再来一次,总有一次会成功。
(十)数学思维
1、第一种数学思维,源于概率论,叫作“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2、第二种数学思维,源于微积分,叫作“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3、第三种数学思维,源于几何学,叫作公理体系。
4、第四种数学思维,源于代数,叫作“数字的方向性”。
5、第五种数学思维,源于博弈论,叫作“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
注:这个世上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但可以定义一个接近成功的概率,比如95%,然后就可以求出想要获得这个概率的成功所需的尝试次数。这就意味着屡败屡战并不是没有尽头的路,它是有一个明确上限的,在达到这个上限之前,你大概率已经成功了。概率思维就像一剂强心针,在需要保持定力的时候不至于崩溃,在需要保持信心的时候不至于陷入自我怀疑,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状态。古人常说,履霜坚冰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都可以归为微积分的范畴。所有的存量都可以切分成无数小块,所有的变量都可以累积成巨大变化,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管理好一个团队,不需要太多的条条框框,只需要几个公理,围绕公理会自然演化出规则。规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理。数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叫作向量,运用在现实中会有化繁为简的妙处。方向明确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整体收益最大;方向不明确时,分散兵力四面出击,同样可以保证整体收益最大化。在零和博弈中,非此即彼,如果只看局部,眼下可能占了便宜,其实长期是吃亏的。这就要有终局思维或全局思维,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保证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在非零和博弈中,要的是合作共赢与重复博弈,通过建立信任实现全局收益最大化。
(十一)系统思维
1、商业模式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2、看不清交易结构的变化,再完美的产品思维都白费
3、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
注:系统思维,本质就是按照规律办事,不责于人责于势,创造系统,优化系统,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于《底层逻辑》,作者刘润。本文将该书纲要内容进行了罗列,仅注释部分为本人撰写。如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建议阅读原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