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本是一种享受。小时候,我十分喜欢看书,以及我后来到初中时读课外书时,被老师没收后。没办法,后来没有书了。最后只好把语文书又从新读了一遍。当语文练习的习题册刚发下来时,我就把其中的阅读理解全部读完。我觉得每一篇阅读理解都包含着不同的故事,蕴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心里便乐滋滋的。
甚至我连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我都不放过,我读书很慢 我会留意文章的每一个文字,因为这样能让我产生与大家的不同的看法。当然也会不会在意阅读理解下面的题目了!所以,考试过后,语文老师经常找我聊天。呵呵哒。

我个人认为阅读应该去用心看,勿走马观花。心态要放松,并一定要静下来。以及抛弃一切杂念!我觉得这样很享受。灵魂与文字的互相交织,思想与篇幅的相互交融。如此感觉自己仿佛找到了内心的那份渴望。于是越渴望,越想往下读。
林语堂老先生在复旦大学说的好;“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在我看来,当你读书带着功利性去读书,就不是读书,反而是在收集某种材料。丝毫忘却了文字要表达的魅力。
反观当下,这种本本主义反倒没有收敛,却愈演愈烈。貌似还成为了某种风尚。甚至这种风尚还在其它的行中不胫而走,甚是流行。比如写作,有根本不考虑写作结构,写做技巧。现炒现卖。更有眼下的写手,炮制作家的文章,各种抄袭门。眼下已经蔚然成风,这估计也是林语堂老先生始料未及的。

最让人嫌弃的是一些假装读书的"假行僧"为了一时发朋友圈的虚荣,假装读书。其中不缺乏将读书作为一种外在包装的人。这种行为无不是在自欺欺人。回头摸一摸让他们的口袋,TMD全是草包。与其同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也数不胜数。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先生的草堂,亦能遮风挡雨!刘禹锡的陋室又何陋之有?东坡先生的芒鞋竹杖都伴的了一蓑烟雨。读书并不是要你怎样怎样,而是面对再困难的境遇时,拥有一副从容的心态。读书也并不一定使你有钱,需要赚钱的话,可以去经商啊!这样最直接。何必要走读书这条弯路?
对于读书,也不要凭什么书单,不管是下里巴人 还是阳春白雪,都去读一读,雅俗共赏最好。也不要去定什么计划,一年之内要读多少书!光谈量的积累没有用,质的积累才是王道。有的读物足够让你读一生了,比如:红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对当代人很勉强。当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来临时,你是否还能纯净一下心灵,静的下心来。品味这一场书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