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t1——电影芳华评论《所谓芳华只是冯导对青春的意淫》
立场所站位置——
《芳华》宣传片刚刚出来,我看到“冯小刚”“文革”“严歌苓”三个元素就决定去看首映。
第一次体会到冯导的境界,是在大学的电影剧本创作课上,老师以《私人订制》为例让大家探讨影视剧本如何在开头的十分钟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该片正是以正面素材出现的。影片开头的要定制“誓死不从”的江姐的小情节,不仅让人会心一笑,还批判了某政治形态下红色思想对伪善崇高的宣扬,那时的冯导就已经得到了我的电影票。严歌苓是不用说的,《小姨多鹤》的深度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的情感丰富,早就收获了一众女性读者,再加上文革这个政治敏感话题,我对《芳华》的期待很高。
对作品的喜爱以及尊重的态度——
不得不说,冯导真的到了要怀念青春的年纪了。文工团女兵们舞姿的优美,穗子、 陈灿与郝淑雯纠结的三角恋情,一门心思暗恋的刘峰,总是遭人歧视的何小平,依靠嫁人改变命运的女神林丁丁。爱情、青春、梦想、热情,构成了冯导的“芳华”岁月。电影的几次矛盾设置的节奏感把握的也很好,首先是何小平偷军服遭到众人的一致排斥,给美丽的芳华带来了第一次冲击,接着是何小平垫胸衣事件引起的轩然大波让这个女孩子的自卑暴露无疑,虽然故事里没有直接交代,但何小平的受歧视是因为她本身的道德污点,而不是所谓的政治出身。第三次的冲突设置达到了故事的高潮,好人刘峰被人从神坛下拉下,美丽的芳华开始落幕,文工团就此散了。而后面的何小平去青海、刘峰去战争,几个主要人物的东飘西散,故事要串在一个屏幕只能通过穗子的转述了。
个人见解——
我觉得,冯导营销的青春怀念故事确实满足了很多中年人的消费需求,不知道是不是冯导年纪太大,已是六旬的他也许真的忘记了青春真实的样子,——一个文工团,无论是多么美好的避风港,也没有办法逃脱掉一个时代,物质贫瘠政治斗争横行的时代,冯导却只字不提。没有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是不苦涩的,即使是像王小波这样的乐天派写出的《黄金时代》,也充满了对时代的讥讽,对那时自己精神世界贫瘠的惋惜。冯导镜头下的芳华,并不是真实的时代,甚至不是艺术的真实,他拒绝承认真实政治背景的存在,也不愿意对过往的人生有一个真实的审视和反省。如果一个人的聪明体现在三个方面:丰富的学识、充分的人生经验和反省能力,那冯导无疑是严重缺乏反省能力的。拒绝承认和过度粉饰,不论青春是否美好过,冯导将永远拥有自己的芳华了,——不过是一个采用了想象和蒙太奇手法的芳华。
part2——点评豆瓣读者的评论
读者评论1.语言过激,不符合“多赞美少批评”的原则,不能给别人以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人们会觉得这人情绪不稳定甚至是人品有问题,如果是斋藤先生的粉丝,估计还会攻击他。
2.自话自说,没有去介绍书中的内容,而是断章取义的说了一些话,没有沟通空间。
3.总结了书的内容,进行梳理,很有逻辑性,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了个评价,有参考性。
part3——摘录我喜欢的话语
1.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多大程度上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果这种言论仅是纸上谈兵的话也没有任何意义。最终的目标是在明确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调动自己或周围人落实到行动,将事态发展引导至更好的方向。(“付诸行动”是终极目标)
2.在这个时代里,如果能发表出真知灼见,就会被人们认为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的人。
一条评论或一句建议,都会为他人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3.首先,要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历和知识储备中提取出一些东西,关于这些经历和知识你觉得“我好像可以对此发表一些评论”。(写评论的方法)
4.重要的是对于评论的对象有着怎样的追求,要用怎样的态度讲述。这种独特的“执着”和“偏爱”,就是吸引他人之处。可以说,就是要提出“一家之言”。
5.撰写评论的关键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关于评论对象,要准确把握并归纳内容。如果把评论全体的单位看作 10 分,即便对象的概括整理占到其中的 6~8 分,作为评论文也是可以成立的。“自己的想法”占到 2 分也是十分足够的。
6.换言之,批判性的评论在理解内容方面的难度会更大。
7.不要执着于这样“有问题”的书,世间还有数不胜数的好书。邂逅这样的好书,摘取优秀的部分予以评论,得到其他读者的共鸣,这样的评论不是更有价值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