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舒适区就像一个圆圈,我们呆在圆圈里时,感觉最舒适,而圆圈外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我们可能会看到,在圆圈外,我们感兴趣的一切都在趋于完美。
因为这些目标都要在经历不舒适的过程后才能实现,所以它们都在舒适区外。
通常人们会采取“只要能成功怎么做都行”的策略。这就好像你全力冲刺到舒适区外面,拼命挣扎着想留在那里。
但这么剧烈的变化,潜意识是不会轻易接受的。
因此,当你的动力和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停留在那里时,潜意识就强迫你回到圆圈里面。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第一步。这是一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但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所以,与其什么都不做不如走一步,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由此作者总结出一个新公式: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我的理解是,运用微习惯策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能够提高我们保持继续前进的状态的可能性
开头是相比之下最难的环节,不过“最难”是相对而言的。如果第一个动作只是轻轻一推,那么最初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一旦行动开始,就会出现第二波阻力。这第二波阻力有多强大,取决于你迈出的第一步有多大冲击力(每次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猫一般怕水,作者做了个试验,把一只猫放到雪地里,它很快就会跑开;而如果只把它放到雪地边缘,它反而会四处溜达,最后慢慢向里探寻。
你的大脑也是一只雪地里的猫。如果突然出现大规模变化,它会回到它已经适应的行事套路上,但如果慢慢推进变化,每次推进一点点,它可能会因为好奇(而不是害怕)而深入探索。
2.动力策略派坚持的观点是——你必须在行动之前激发动力。
可先向前移动1厘米,然后借助动力不是更轻松吗?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朝着目标运动,走得越远、越频繁越好。
微习惯策略通过微步骤开始行动,制定的总体目标小到不会失败,以此应对第一种内部阻力。
3.而一旦开始行动,还会出现新一波阻力,这种阻力其实只是与惯性行为产生了潜意识冲突。
一开始你可以骗过潜意识,让它不抵触第一步,可是当你试图继续行动时,它还是会知道第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而迈出这样的第一步,往往可以彻底粉碎第二波阻力。所以,如果第一步不足以消除阻力你可以再迈出一步。
潜意识是不屑于“防御”微步骤的,它只会对抗剧烈变化。
一次只迈进一小步,慢慢的,你就可以按照大脑的规则行动了。
如有必要,在完成微目标之后可以继续使用微步骤策略,但别指望每次都能这么干。
4.现在来了解一下,阻力的两种常见形式——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的。
动力策略不保证每次都能克服阻力,它只能偶尔奏效。
而不光动力如此,贸然使用意志力同样也会导致效率低下。精明的意志力管理方法正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所在。
如果你不好好规划行动策略,就会在无效的意志力策略和动力策略之间摇摆不定。
那微习惯是如何帮你克服精神和身体障碍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任务(或计划)开始之前,和进行过程中,会遇到两种阻力。
拿锻炼身体举例:
①精神阻碍——你有锻炼的精力,却不想锻炼
首先,给大脑下指令:你必须做一个俯卧撑。(而不是说你必须完成一整套锻炼)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有精力做一个俯卧撑,但现在的你根本不想锻炼。
可是总体来看,你这辈子还是想锻炼的。这就是当前感受和人生价值之间的想法冲突。做第一个俯卧撑时,你的人生价值通常会对你起到鼓励作用。
但随着你继续前进,你的思维就会适应身体正在做的事情,你迈出的每一步都会让长远的健康目标显得更有吸引力。
如果你在尝试一种新体验之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原来没那么糟糕”,那么这说明你已经熟悉这种现象了。
微习惯策略并不能解决,所有让行动中断的糟糕情况,但只要有解决办法,它肯定是基于行动的唯一最佳策略。
②身体阻碍——因为很累,所以你的身体并不想锻炼
我们一般认为疲劳是一种身体阻碍,可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阻碍。通常精力为零也就意味着动力为零。
我们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如果连渺小的习惯目标都无法实现,这多让人无地自容啊。
由于我们的意志力有限,所以很多书籍里建议,一次培养一个习惯,但微习惯不同,它又小又节约意志力,可以一次性发展好几个。
我们要把微习惯看成是,每一天的基础——这些是你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总共只需花几分钟就能完成。
可它会成为你个人发展的撬棍,它能把原本微小的生活习惯转换为大得多的东西。
谢谢大家!
—— 我是目标管理终身践行者
杏仁
网友评论